路丁茶包装设计公司_全方位为品牌赋能
非常日常——邦谦 郑邦谦 Zheng Bangqian独立设计师,动向社创始人。纽约艺术指导俱乐部(ADC)成员,深圳平面设计协会(SGDA)会员。工作生活于上海,致力于平面设计语言的探索与创新,与诸多当代艺术团体保持着长期的深度合作。郑邦谦的设计作品以深刻的自我反思见长,曾获第3届波兰政治海报双年展金奖,第23届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铜奖等;并入选肖蒙、波兰、富山、墨西哥、拉赫蒂、布尔诺、香港、金蜜蜂等国际展览。与邦谦老师相约在微雨的午后。我们前往他的工作室,工作室位于闹中取静的民房小区中,红砖瓦房与古朴的环境让心也不禁沉静。在邦谦老师的工作室中,摆满了他收集的老物件,满满当当都是复古情怀。不消片刻,谦和的邦谦老师就同我们聊起了他的求学过往,以及过去在剧场工作中他的经历与思考。也许这些远去又并未逝去的年岁,才让他沉淀出一张张有情绪的海报吧。9号西瓜:您以前是学设计或美术专业的吗?邦谦:嗯,那时候电脑已经很普遍了,但我们包装课都要手工画黑稿。我手工能力差,班里同学都是干净的来干净的走,而我总是一身颜料,毛手毛脚的,所以当时对毕业后的现实还是有点惶恐的。第一份工作在咖啡剧场里,那期间做了很多戏剧海报,现在看来,这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剧场经理是从美国回来的,他是个很理想化的人,不计回报的把很多资金都投入了剧场,为青年导演提供免费的场地来排戏演戏,扶持培养了一批人。平常他很喜欢搜集旧物,很多别人认为是垃圾的东西,比如旧床垫、破椅子、旧衣服,他稍微改造,变成道具,看起来就像是艺术品一样。给他一个舞台灯,就会具有焕发生命。现在我在做海报时候喜欢用一些日常物品,想来可能就是受此影响。日常物品承载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浓缩了情感记忆,这也是一种设计思维。我们不必再造一个现实,现实就在时间的流逝里。9号西瓜:离开剧场后呢?邦谦:剧场因为政策的原因有些难以为继,后来就到一家广告公司,老板以前也是戏剧人。开始完全是“硬着陆”,从艺术海报直接切入医药广告。工作中有部分软文广告需要把它设计得像一篇新闻报道。我把这种设计,更看成一种说服人的方法,说服也要有本末和先后的,。在那没觉得任何的枯燥,反而做得很过瘾并在那儿待了很久,到现在还深受影响,现在我是个坚定的“内容决定派”,可能受此影响。因为本土广告公司不大会在创意的执行上投入太多钱,又对预期效果迫不及待,所以如何用最小的成本执行一个创意显得很重要。创意执行不一定必须拍摄修图花很多钱,形式还有很多,最终呈现的效果只要独特就可,不求第一单求唯一吧。9号西瓜:没想到您也做过很多商业设计,那要注意点什么?邦谦:很多人不愿意正视设计与商业的关系,这也可能与他们受到的设计教育有关,但必须要正视。设计首先要具有一个独特和容易描述的符号,比如你忘记药品名称,但记得包装上有个符号,一去药就能够找到。如果一个包装没有能让人记起来的符号,那就完蛋了。这对于大多数设计都是适用的。有符号才能区隔,有区隔才能被发现,设计首先要被人发现。广告是为了买货,品牌说粗暴点,是为了持续的卖货。9号西瓜:这些对您做一些非商业的作品有什么影响?邦谦:同商业设计一样,直接有力的画面表达同样重要,最直接是最有力的,这要求都是一样。只不过个人的执行不一样,我喜欢按照内容的要点用日常的物件切入,是“内容决定”,有人可能是通过“形式“出发,都无妨。艺术是与普世的审美抗衡的,大家都认为好的美的东西要少用,距离产生美,有点类似。9号西瓜:您心中好设计的标准是什么呢?邦谦:就海报来说,一张海报要有自己的情绪,更要有鲜明的态度,能很好传达自己情绪的海报都好,形式不限。海报的创作过程很有意思,类似两头大中间小的“X”一样,很多的思考聚焦一点来执行,最终的海报又具有很多的解读。在我看来,一张“六分熟”的朦胧海报,观者才能做出不同的情绪解读。9号西瓜:现在的设计环境与以前相比有什么样的改变呢?邦谦:如今让人敬佩的设计作品很多,客户也变得更理解和尊重设计师。反过来,我们也要尊重客户,不要老觉得客户很俗很土,他要眼光好,也不会找你了,呵呵。在做商业设计时,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概念,有了这,就比较容易和客户沟通。他们要求多一点也是情理之中,毕竟后期他们要投很多钱,多沟通就会变好。9号西瓜:您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呢?还会经常做自己喜欢的设计吗?邦谦:对,大部分时间我在做商业设计,剩下得除了海报、一些艺术项目的设计,就全交给篆刻了。以前我感觉不可能再提笔写字了,不过现在放弃楷书选择了适合我的字体,一切都变得顺手起来,所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很重要,设计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