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宫茶包装设计公司_意大利A设计奖获奖最多者
9号观察·专访 让设计动起来——许一兵许一兵简历: 教师,艺术指导,策展人。曾获全额奖学金赴韩国学习并获得视觉设计硕士学位,期间在韩国,德国知名的设计公司担任过设计师。2007年回到上海创立自己的工作室XUXU/DESIGN,作品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国际艺术与设计展览,并获奖。他的研究领域专注在数字媒体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他是国内最早“新媒体制作技术结合图形设计”的倡导和实践者之一。设计服务客户包括了世界500强企业和其他知名社会团体。他也以设计教育者的身份在上海多个知名高校开设设计课程。同时作为一个活跃的策展人,策展上海亚洲平面设计双年展,2013上海艺术设计展-邀请展信息设计版块等知名展项。2013年他被上海设计之都设计周50-100全球设计新锐展提名为全球最佳80后设计新锐,2014年他被上海团市委提名为“上海青年高端创意人才”。既是设计界的教师也是教师界的设计师,也许这样形容许一兵老师会更加贴切吧。他纵身与教育事业,但也不放弃设计工作,他认为只有自己不断的在设计工作中实践,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曾经在韩国留学的他,对于教育与设计的理解与旁人又有些不同,一起来听听看吧。9号西瓜:您现在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呢?许一兵:我现在一边在大学里当设计专业的教师,一边经营自己的工作室“XUXU”做自己的项目。由于是老师的身份我们还拿出部份项目培养学生, 我们尽量不让学生做非常商业的而是做一些有的价值研究的项目,当然本身我们很较少接纯商业的项目,一是我们没那么多的精力,二是太枯燥的执行项目,做出来的作品肯定不大有趣。现在很多教育体系外的人都在骂中国的设计教育,但我们身处教育体系内,其实能够看到政府层面也在不断的努力去改变它,只是因为这台“机器”太大体系转动起来较慢,大家还没看到成果; 像我们工作室就得到了学校的很多支持,从我们个人的时间支配和到设备和人力的资源,而我们给学校的回报不但是课堂更精准,有实践体验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到尽早的进入创意产业的状态。9号西瓜:您在韩国生活学习过,您觉得韩国的设计教育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许一兵:韩国的设计教育比较“功利”吧,很看实际,即使是在国立的学校里,我在韩国上的第一节课,老师就告诉我们设计不但是理想,更是谋生手段;他给我们树立的是功能大于表现。韩国国土较小,他们需要用互联网+想象力来扩展虚拟国土,并且不断做文化产品输出,让我惊奇的是近年来,他们真的成功了。设计水平嘛,很中国不相上下吧,看关注的重点;比如新媒体,电影,游戏这一块儿就比中国强;平面设计我觉得基本和中国差不多。9号西瓜:您现在带了多少届学生呢?觉得新一批将要进入社会的学生与以前的学生相比有什么区别呢?许一兵:我带了七,八届了。他们的区别有好有坏,好的方面是,我觉得新一代年轻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强,他们对此习以为常,学新软件变成常态化,每半个月就要学新软件。从专业来说,新媒体专业的技术更新非常快,有时候连我们都跟不上,对新一代学生来说学习这些新东西是很容易的,而跟不上技术更新节奏的人则会觉得学这个专业很难,老是要学新的东西。不好的方面是一部分年轻人存在交流困难的情况,而且比例越来越高。我们现在的时代是很容易找到自己的族群的时代,他们只喜欢和一类的人交流,不喜欢与其他类别的人交流。从早到晚他们只和自己族群内的人交流,在那个族群中他可以找到自己的地位,而老师有时候甚至成为一个他们族群的“入侵者”;小到聊天qq群,大到游戏,都存在着族群,我经常看一个学生的状况就能看出他是否打游戏到不可自拔,这样的状态很危险。一开始我们都觉得网络能够让人接触到更多东西,但实际上你抓取的都是你想要看的东西,存在自己想要呆的世界里。9号西瓜:感觉学生们对于专业内的信息很敏感,但在专业外的沟通能力比较弱。许一兵:对于学生沟通能力弱的缺点,学校也有一些责任,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作品不一定做得非常好,但他找到了很好的工作,这类学生有一个共同点是情商很高,沟通能力强,放在一个小组内大家都很喜欢他,和他相处很舒服。在公司内也是一样,有个专业很厉害的伙伴很好,但如果他很不合群,也会有问题。一个团队能够团结和谐,团队力量才大。9号西瓜:可以分享一下您的设计项目和创意思想吗?许一兵:我们的项目比较集中在“数字内容”创意和设计, 无论是图形设计,影像或者是动画是我们帮助品牌和客户建立数字化的视觉形象体验。 我的客户有汽车,地产,学校,媒体和公益组织等。我们给汽车品牌的线上营销做过一些“半动图”广告,它们既不是静态图形也不是动画,是不断重复的,是基于平面视觉的,格式上它们或许是H5更简单或许是GIF,比如我们给凯迪拉克做的一组“半动态”复古海报,当然这种形式在专业内是不新了,但是对于讲究实效的广告代理商和品牌他们愿意多花钱去向我们买这些较新的形式,说明他们是认可我们的观点的。在这个大数据,快传播环境下,让图形和信息出来几秒钟消费者就能够看完看懂,很多人说只是把图做动起来而已没啥难的,其实没那么简单, 和大家分享我的老师在信息设计课上教我们的一个观念,“动态”让一个画面可以建立次序,形成翻书的阅读感觉,传播长信息。这个观念可以看下我们最近刚刚给第三届上海亚洲平面设计双年展SAGD03做的形象海报,海报的题目就是一组有次序的词组,在时间上建立一个阅读关系;这种考虑方式是“视觉传达”的考虑方式;当然我们也可以图形做成动画,变来变去的很复杂,但是这就是“动画”思维它的目的是有趣,美感,却不怎么有效传播信息。其他的项目包括:品牌形象设计,展览推广策划,电视广告,微电影和实验影像等,我们还在尝试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可能性,毕竟这是一个混合介质的时代。9号西瓜:从新媒体发展的角度看,您如何再解读平面设计呢?许一兵:从传播的意义来说,读图时代也要过去了,读视频时代到来了,现在的人连读图都懒得读了。相对于平面设计这个叫法,视觉传达这个定义更为标准,平面设计师要把自己当成一个信息的整理者和传播者,它依旧是未来最重要的设计行业之一。对于传统的广告业和设计行业来说有一个关键点是平面设计作品的好与坏,无法量化。而数字媒体与新媒体很容易量化,比如网页设计。我们做了新的数字广告或是微博微信广告,客户很容易可以看到访问流量,它是可监测的;它看起来是平面设计的敌人(量化?理性测算?),但是,这是这个时代给平面设计的“考试”,大家必须适应,必须考及格,要不然这个专业会被边缘化。9号西瓜:你有什么建议给我们的新人吗?许一兵:如果你对设计不感兴趣,你就可以离开了。如果你感兴趣+坚持,在任何行业都会成功。而且在我们这行业的魅力很高,会给你很多的兴趣,允许你想稀奇古怪的东西,很容易持续培养这样的兴趣。听听自己的心声,如果在大学呆了4年你终于发现自己其实热爱的是厨艺,那么你毕业了坚持研究,我想也能够获得成功的。很多很厉害的设计师并不是学设计出身,有学会计出身的也有当厨师的,各行各业都有,他们热爱这个行业,做的不比专业设计师差。兴趣是原动力,如果毕业时你确定自己喜欢做这件事,那么设计肯定会给你很多乐趣的。9号西瓜:您在生活中有什么爱好吗?许一兵:和大多数人一样,我爱看电影、听音乐,对我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两块,我看了非常多的电影。我觉得电影是所有视觉艺术门类的顶端,我们有很多学生的美感不高,我建议他们去看画展与电影,别只看电影情节,可以多看看画面构图色彩,感受音乐的配合等等。我觉得我们这样的设计专业可以眼高手低,不可以手高眼低,要去看世界上美的东西才行。旅行、音乐、电影是很好的提升美感方式,我一放假就喜欢四处跑。9号西瓜:您最近在忙着第三届上海亚洲平面设计双年展(以下简称SAGD03),作为主为策展人之一请为我们介绍本次双年展有什么亮点的构想和不一样的设置?许一兵:我们已经做了三届了,SAGD从01到03,它是上海唯一一个以平面设计为主题的专业展览。你会发现上海什么类型的设计展览都蛮多的,唯独平面设计少之又少,平面设计在上海属于设计行业中的“弱势群体”,其他展览动则百万千万的预算,而我们却是四处“化缘”,所以谈不上亮点更多是的在坚持吧!而上海又是那么一个受关注且指标性的城市,展览出来必有短处不足,希望大家宽容的看待我们的努力,平面设计正在需要“一起发声”的时期,你一句我一句的很快会淹没在这个时代大潮里的。SAGD 每届都会有一个明确的主张和主题算是是我们的特色吧;上一届的“发现”,这一届的“再生”,共同的题目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角度最后不同的图形表现是平面设计的魅力,来展览的观众也会有揭开谜底的感觉;这届我们增加了主题为“中国传统文化再生”的屏幕动图展,邀请国内的知名设计师共同参与,到时候大家可以看到图形在屏面端的各种形式可能性。这里要特别感谢“上海设计师俱乐部”对这一板块的大力支持。请允许我再做个广告吧,展览的投稿截止日是9月28日,展览开幕日是11月24日地点再上海图书馆,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搜索SAGD2015)或者我们的官方网站www.sagdshangh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