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鬼酒包装设计师_大阪国际设计竞赛获奖最多者
罗富泉 贵州未名堂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设计总监贵州创意设计联盟核心成员从业20年职业设计师/多年上海大型4A广告公司及知名设计公司职业经验参与服务过众多大型著名企业和品牌/贵州省建筑科研设计院艺术顾问/曾受聘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客座讲授平面设计专业课程9号西瓜:近几年贵州设计行业环境有什么变化,您有什么感受呢?罗富泉:设计师都是比较有个性的,大家都希望在与甲方合作时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尊重我们的专业与成果。往往设计师想要表达的会与甲方想要的有冲突,甚至冲突非常大,有时候事情会演变为设计师为了赚劳务费而不断向客户妥协。除非一个设计师已经成为创意明星,否则绝大部分设计人在与甲方相处的过程中都处于弱势,这种情况在贵州会更明显一些,甲方的观念会相对更落后些。贵州的甲方与沿海地区的甲方成长经历不同,贵州有很多属于资源型的老板,只要手上有资源,不需要多有才能就能够成功,他们往往比较强势与主观,常常因为个人喜好直接否定我们的设计,不过这样的现象这些年已经在慢慢改变了。9号西瓜:贵州本土消费环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罗富泉:理性消费者会辨认什么是好产品,并不会太在乎品牌。感性消费者可能更愿意相信品牌,他们没有太多的精力去辨别什么产品是好的。还有一部分属于礼品市场,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自己用的东西我们买的是实惠,只有送人的礼品才会更讲究一些。人一辈子接触的产品是数不过来的,在我们没有经验判断它是否是好产品时,才会在意它是什么品牌。这时候我们会愿意选择相信某个曾让我们产生信任感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因为信任这个品牌,才信任这个品牌的新产品。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的消费者太过迷信品牌,近几年因为互联网的发达,网购评价体系使大家开始慢慢趋于理性。有些东西没有品牌可言,但消费者也会热衷与购买。消费者更加理性对待品牌意识,才让商业更加多元化。9号西瓜:您觉得消费者的思想转变,对设计是否有影响呢?罗富泉:我认为有一定良性影响,不会造成冲击,反而给设计师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与空间。这也是对设计师综合能力的考验,让很多看似不大可能的事变为可能,让设计行业外的人也有了做设计的机会。9号西瓜:您怎么看待设计公司的转型呢?罗富泉:我常常思考设计师与甲方相比到底缺少了什么,如果我们将缺失的部分补上,是否我们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呢?比如甲方有资源,以前的时代是谁拥有了资源都不愿意分享。但有了互联网后,大家慢慢的了解了互联网思维,开始意识到资源共享与抱团的重要性,合作的力量比单人出击要大得多。设计师也是链条中的一环,以前我们只是作为服务商,甲方有否定权。但如果换一种方式,由我们主动去找思想较开放,手上也有资源的甲方合作呢?如果他们与我们志同道合,他们愿意同我们进行资源整合,形成的这股力量将是非常强大的,我们所想要做的事几乎就有成型的可能。这样的关系形成后,设计师与甲方的供应关系就可能发生了变化,也许是由以前单纯的甲乙方关系变成了合伙人关系,也或许甲方会反倒过来成为设计师的供应商了。设计师先做好产品策划、创意设计、包装设计甚至是联系好渠道,创意有了、渠道有了,谁能够把产品填充进来进行合作,这样整个合作格局就发生了变化,我们正在进行这样的尝试。9号西瓜:因为贵州民族文化的积淀,所以很多东西都离不开传统文化元素对吗?罗富泉:是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国家,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民俗民风与土特产。既然有这么多有故事的元素,自然可以将其商品化,转换为产品。现在的中国正在转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国家的政策与战略在扭转目前农业国的局面,希望中国能够以文化大国的身份走出国门。无论是不是文化人,大家都在提文化,我并不是什么很有文化的人,但也想沾沾文化的光,打造些有意思的产品,通过这样的文化潮流向前发展。理论上说贵州的民族文化对我们来说是信手拈来的,身边处处都有,是最便捷最容易获得的资源,不用它就浪费了。我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这么久,用本土文化一定是最得心应手的,既然我们才刚刚起步,那么就用这样最容易的方式进入门槛。在运用这些传统元素时,一定会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些新火花很有可能遇上特定的机会而发生改变,未来也一定会有走出民族文化的设计,贵州也会有能拿得出手的国际大牌设计。9号西瓜:您曾在上海从事设计工作,为什么最后会选择回到贵州发展呢?罗富泉:我去上海,是很偶然的机会,应我的导师周鹏先生的邀请,并像学徒一样的跟随了几年,他使我在设计这条道路上走下去。那时刚毕业不久,经验不足,进入了一个创作瓶颈,在学校里学的知识与社会真正需要的东西有时候是对不上号的,既然有这个机会,我也想将自己的缺口补上,于是去了上海。但我父母年纪大了,自己也可能是水土不服的原因一直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后因一场大病坚定了回贵州的想法。好像现在的年轻设计师朋友由于对工作太投入而造成身体亚健康问题的情况还比较严重,再比如:腰椎,肩颈等问题,这里作为亲历者善意提醒一下。在大城市呆的时间越长,我越不喜欢那样的生活方式,感觉每天都为了工作而工作。生活半径、工作半径、朋友圈子半径都太大,我作为一个外地人,在工作之余的个人时间里,生活似乎离我有些远。与关系非常好的朋友见上一面,都需要约很久,有时候我们已经约好要见面,但半路接了个电话,又必须赶回去工作,下一次见面也许又是半年后了。我曾经想过,去上海发展就不回贵州了,但我是个贪心的人,工作我想要,亲情我也想要。自己是个家乡情结比较重的人,父母渐渐年迈,我该离他们近一点才对。最终在29岁那年回到了贵阳,回来以后很快重新找到了我想要的节奏,身体也慢慢恢复好了,这还要感谢我那位健身教练里面设计做得最好的,设计师里面健身教练做得最好的健身教练设计师老婆。9号西瓜:您在上海收获了什么?罗富泉:有了在上海工作的经历,我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形式会更国际化一些。但思维方式与观念,并不一定要去上海才能改变,每个人都不一样,也许有些人在比贵州更落后的地方,也会有大格局思维。9号西瓜:现在您还会与在上海结识的朋友联系吗?罗富泉:会,现在我们也经常联系,我认为人与人相处就是个缘分,他们值得在我心里有这样一个位置,让我时不时想起他们,经常联系。曾经我们在上海只是设计界的底层,现在他们有些发展得还比较好。我们联系时几乎不聊工作上的事,更多的只是关心关心对方的生活近况是否顺心。很多人觉得上海人很排外,但我在那儿生活了5年并没有感觉到他们的排外,反而交到了很多真诚的朋友,非常单纯。9号西瓜:您认为贵州设计师该如何成长呢?罗富泉:人是因为有了经历的积淀自然而然沉稳下来的,刚毕业的设计师阅历不是很多,抛开代沟不提,只提做事情的方法与态度,你会发觉,相对年轻的设计师,会显得浮躁一些。设计行业的人才流动非常快,我们一直在做培养新人的工作,但往往培养得差不多了,新人就走了。很多年轻的设计师都想离开贵州去大城市开开眼界,他们有很足的好奇心与期待。出去了又回贵州的设计师并不多,只有三分之一吧。二十年前选择去大城市发展的人现在也才四十多岁,还没有到产生落叶归根心理的年龄。虽然贵州的思维格局差距与大城市在缩小,但差距还是有的,而且基础配套设施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贵阳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一个真正能够专业印刷打样的地方,而在上海20年前就有了。甲方也不愿意付打样的费用,设计文件做好就直接上印刷机,这在上海是不敢想象的事,太冒险了。并不是我们设计师不专业,但甲方的预算成本里并不包括打样费用。我们留在本土的设计师,都有一股倔强,想要为家乡做一些贡献,而不只是证明些什么。“绝对贵州”创意联盟就是将我们这一帮人的力量拧到一起来,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力量。9号西瓜:您觉得新一代的设计师有什么特质?罗富泉:我比较乐观一些,更愿意去看他们的优点。有了互联网,年轻人更懂得利用互联网资源,他们的思维比我们灵活。也许大格局我们能够想到,但具体解决方案他们能够想出很多有新意的方法。他们能够很好的利用互联网资源解决看似不能解决的问题,并且将这些资源利用到工作环境中去。9号西瓜: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吗?罗富泉:不管做什么事,要更耐心、更踏实些,不要抱着走捷径的态度做事。不排除有天赋有机遇的人找到捷径,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必须先做好自己,拥有匠心精神,才能在机遇出现的时候抓住机遇。如果想要去大城市发展,那么想去就去吧,这都是一种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