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牌曲酒包装设计公司_最值得信任包装公司
设计是一场感性的预谋 —— 杨韬 楊韜 净一设计事务所 创始人 SGDA会员1979年出生于福建寧化;02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04年成立 楊韜設計事務所,06年更名为 淨一™設計事务所。十餘年來一直致力於設計與藝術領域的研究探索,涉足平面視覺、商業空間、產品設計、觀念策展等多維度跨界,並活躍於各類設計、藝術交流展覽,力圖打通藝術、設計與生活的界限近年來更致力於研究,在東、西方審美方式更迭大週期下,傳統工藝、生活方式及其衍生產品在當下設計的方向,探尋新的設計語言在生活中的商業價值。2013年3月 与老乡独立电影导演鬼叔中,艺术家孔德林,在家乡宁化发起“清明计划”观念展,从设计师的角度,在收寻、发现、整理中去试图理清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回到器物使用的本身去再设计、改造。並創立設計師品牌‘澀品 se-p’9号西瓜:和我们聊聊您的设计经历吧?杨韬:从小开始就学画,上大学之前是学国画的。原想考国画专业的,但经历过一次失利后,突然觉得设计或许更适合我。大学那会做了两三年的兼职,积攒了一些经验。所以毕业回厦门后就开了个小工作室,希望能够直面沟通,尝试用设计去解决问题。从平面视觉、商业空间、产品设计到经营餐厅、关注民艺,一路走来,唯设计没变。关于公司定位与工作内容9号西瓜:设计工作室与公司有什么样的差别呢?杨韬:好像没有特别明确的界限,或许“公司”会更理性,倾向于管理层面的规范化或相对模式化些。“工作室”则更感性,创始人的个人情感因素介入较多。9号西瓜:您现在主要做哪些工作呢?杨韬:现在我的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商业设计、和伙伴一起经营自己的餐厅、做一些关于“手艺新生”的工作。这三个部分的工作在我看来是一个系统,我希望每一块工作都能起到它们不同的作用。商业设计让我有机会持续的与不同的客户进行思维上的博弈,这个过程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过早陷入自我。我们需要更多的纬度,孤芳自赏,容易片面。餐厅,是用设计介入经营最直接尝试,可以直面经营的内核。或者说是贴着市场看反映。而关于“手艺新生”,是我内心最柔软的那个部分。自己喜欢的活儿,有感情有温度,是感动的。在这三块工作中,如何把看起来理性的商业设计部分感性化,费了我最多心思。 我希望“净一”和我的小伙伴们所保持的理想状态是:永远的不温不火,思路像细菌一样,在没有压力下自行滋生,这看起来好像很矛盾。 -kaffespa- 9号西瓜:您怎样看待商业设计呢?杨韬:设计就是商业,有了功能的介入设计与艺术才有了区分,设计是一场“感性的预谋”,是个局,要设好局,就需要自身具备更宽广的知识面,包括对商业的敏感度,商业与设计是有机体,好的设计能影响人们观念,绝非单纯表现那么简单。同样,优秀的商人也是在引导和发现社会,在摸索人的需求,需求的更高层面则是先行的观念,他们把需求演化成了产品。所以优秀的商人也是好的观念设计师。而从设计师职业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思考得更多的是,这些观念如何在视觉表现中呈现出不同的可能性。9号西瓜:您是如何主导与客户沟通呢?杨韬:这句话应该这么问:“您是如何对客户进行 ·引导性共鸣· 的“,哈哈!这是大家一出道首先直面的问题。有关于设计与心理,记得刚出道那会,遇到一个思路开阔的客户,是个老牌研究生,02年他与我见面时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关于“视觉冲击”,当时心里一惊,遇高手了。那么,什么才是更广义上的所谓“视觉冲击”?或许深层因素是视觉表现和消费心理的差异性关联反映。这让我意识到设计与心理学息息相关。回到沟通层面上来说就是,我们需要更宽广的知识结构,和保持住良好的敏锐度(包括对市场的理解),以此来支撑自己在沟通层面上的专业性。对于停留在太纯粹视觉表现层面的沟通,客户大多不买账,他们需要的是更实际的解决方向。如何达到共识? 消费者!抓住他们的想要才是我们的交集点,这是立场。自然的就衍生出了设计与消费心理的关联:比如色彩、图形、流行趋势等不同表现形式,消费者对它们的感受,在不同的时间轴中的反应也是不同的等等……这就是视觉的落脚点。是否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会直接影响我们对设计的自信心。 -沙嗲大叔- 9号西瓜:您的工作室是否会专注与服务某一特定行业的公司呢?杨韬:这倒是没有,相反我更希望能够接触到更多不同类别的项目,每个品类的市场关注点都有所不同,自然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丰富起来。不同的商业目的会连带出不同的视觉表现,所以我们一直都是新手,从这点来看我们好像是更趋向于工作室的状态多些。9号西瓜:您在平面设计、空间设计、产品设计方面都有涉及,包括餐饮业。您是如何从设计行业延伸到各个领域的呢?杨韬:这说起来好像有点复杂,其实不难,设计本来就是生活需求的延伸,从业十几年,自然也就冒出了不同的需求,设计本身只有一个类,我们自己无须刻意的去进行行业细分,所谓“某某设计”就好,不要去束缚自己,想弄就去弄了,设计还真是相通的。当然这十几年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困惑,这些困惑成了是我尝试延伸的基础动机。特别是09年左右,有个优质的项目,过程顺利,执行得也充分。这个项目做了三年,但在第二年就遇到了麻烦,我开始无法说服自己认真的投入。在我们固有思维理解的品牌设计中,我们无论如何努力,能表现到的更多也只是品牌面上,也就是视觉层面上的东西,好像永远无法进入到品牌思维的核心。但一个品牌的核心是产品,或者说产品才是有更多承载力的媒介。我们作为外协作单位,很难感受到其内核。开始心生倦意,主动力下滑,所以有了后来的经营餐厅和“清明计划”“涩品”等念头。-meida--涩品- 成立于厦门的民间生活杂物品牌,崇尚质朴的生活态度 不尚繁华,质素青涩,是涩品的理念 这里没有繁复堆砌的食品配方,没有光怪陆离的生活器物 寻访乡野间遗落下的食与器,给予简朴的外衣。亦或用最朴素的材料,在人与物的关系间,体验、调整器物的形态及使用方式,传达内心对质朴的向往,回归清淡生活。 涩品 回民间…… 9号西瓜:从设计事务所到民间生活杂物品牌,从“净一“到”民艺“,这是一个大转变,作为一个平面设计出身的设计师有没有不适应的地方?杨韬:有的,那种不适应更多来源于自己对如何切入下一阶段设计工作的思考,或对设计作为一种载体,他所承载面的广度及包容性上的思考,简单说就是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当下扑面而来的信息,好似给了我们更开阔的资信,却也助长了我们只关注表象惯性思维,但当你接收到的信息达到一定饱和量时,你就会发现,这些信息的同质化其实一样严重,且越来越表象,让你来不及思考。更可怕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已经耗掉了你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那 我们该何去何从?既然不知何往,不如尽可能的褪去浮躁,回到最熟悉的地方去重新寻找。于是每次回到老家时,便常与好友鬼叔中和孔德林一起厮混,开始往下乡跑。当时老鬼已经在老家宁化开始用影像的方式去记录关于民俗民艺方面的工作了。2012年清明节,我们又在宁化碰头,冒出了一个想法,我们三人何不都从各自关注的角度入手,来做场关于民俗民艺的展览。于是有了“清明计划”。2012年下半年,我强行抛下工作室的琐事,提早了几个月就回宁化了,在老家的几个月里,我们三从各自的角度,一个村一个村的去搜集关于民俗民艺的相关事物,收集完后我们选择在宁化赖畲乡的兵工厂上做了一场没有观众的展览 ---“清明计划”。2013春节过后借用赖畲村的村部住下,做准备和布展大概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展览初期的预计是,想把收集来的物品置放于废弃兵工厂厂房的内部,但所收集的物品根本无法支撑起巨大的空间,于是纠结过后我把它们移到了厂房外面的荒野地上,让废建筑都变成了背景,所以展览最终呈现在了兵工厂的废墟的荒野上。当然, “清明计划”展只是起点,对于展览来说,我更多的是希望想通过这个契机,去寻找和发现关于民俗民艺的更多可能性。-清明计划- ++关于“涩品“与2013年清明时节,杨韬与他的两位老乡在老家宁化做了一场“清明计划”实验展,我们将另开专题介绍,敬请期待。9号西瓜:有了一个好的点子,实际落地时是否会遇到障碍呢?杨韬:肯定会,但设计不就是在解决问题吗?-SKYWORD-关于手艺9号西瓜:手工的成本很高吧?是否就提高了市场接受的门槛?杨韬:其实无所谓手工还是工业,关键是心,合适就好。技术一路向前,没什么不对,只是我们走得太快了,缺了停下思考的时间。对于器物来说,如何思考他材料的本身特性,并从不同角度去发挥它的优良面,让它与当下的生活方式融合,这才是重点,与手工或工业批量无关。用心过的产品就会有温度。物该有合适它的物性。当然,作为使用者也要学会惜物,惜有物性的物,对物有了情感,自然就不会浪费。我们就是太习惯于用单纯的价格来衡量事物了,所以进入了极度的贪便宜怪圈。便宜即泛滥,所造成的浪费更多,所以市场是什么?只要物有物性,人有人情,人与物的关系诺能良性,市场门槛的或许有待重新平衡吧。9号西瓜:在这个当下设计师是一个很好的中间体。老手艺人有时候太守旧于既有的产品,不会考虑现代的消费群体需求和审美;很大一部分的厂家又不更深一度考虑设计与工艺。杨韬:所谓陈旧,是手艺断代得不到传承带来的。之前手艺人得不到尊重,缺少社会价值,年轻一代自然就不愿意传承,没有新鲜血液、知识的注入,老手自然还是老手艺。但可喜的是,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进入到关注手艺或民艺的行当中来了,包括大量的设计师,而且已经有好的器开始出现。对于设计师来说,算赶上了好时代。但我们也必须清楚的是,设计师是惯性的视觉动物,容易流连于形式,一个器物的核心是材质的本身与生活方式的交接,人是桥梁,如何将前两者的关系处理好,才是我们值得深思的。9号西瓜:日本对于手工艺的传承做的非常好,其中很重要一点我认为在于他们整个社会是有秩序化地在生产手工艺器物,有很多人都在有秩序化地分工协作,有成熟良好的是市场需求,才能尽量避免劣币完全驱逐良币。杨韬:秩序化系统这个词非常准确,我们也正趋向于自发的重建这个系统,因为我们开始有内在需求了,当然,还需要些时间,我对未来持乐观态度!9号西瓜:您是否有想要亲自体会制作产品的流程,对您的创意研发是否会有帮助呢?杨韬:必须要的,好的匠人有自己对器物的美学逻辑,是他们通过手千万次的对材料及功能的反复拿捏,所建立起来的,我们同样需要通过手来建立这样的逻辑。9号西瓜:和您聊起来我似乎就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个疑惑,就是关于《黟县百工》,我很好奇是怎样的一个设计师会设计出这样的一本书。如今看来,似乎逐渐明晰。《黟县百工》 主编:左靖 设计:杨韬 木活字印刷:邱恒勇 巫松根 作为“碧山计划”的一部分,《黟县百工》的调研 自二零一一年七月至二零一三年十月,十多位安徽大学的学生历时两年多 经过七次田野寻访,为我们记录下九十项黟县民间手工艺 《黟县百工》的书籍设计工作是2013年中开始。其中别册《辑佚》部分共七篇, 68P,发行2000册,书中每P均由木活字手工印刷完成。从设计到手工印刷、后道印艺加工历时半年,木活字师傅光补刻木活字就近1200余个。如此劳心劳力,实则是想为木活字印刷的延续做些尝试与思考。 《黟县百工》获得2014中国最美的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