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包装设计师_打造系统的持续增长解决方案
文化产品不能违背“人”——汤懿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硕士曾就职于富士康科技集团产品研发中心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讲师微园再生设计产品设计总监“AGAIN”品牌合伙人从事产品设计开发及设计教育工作多年,曾承担交通部信息通讯中心海事卫星终端产品外观设计工作,主持北京华胜天成二代多系列卫星通讯终端机外观设计研发工作,曾长期担任中电熊猫、神州数码、等品牌产品设计顾问,2013年转向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方向,主要从事“AGAIN”品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及推广工作。-天地之合- -知觉- 9号西瓜: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设计师经历吧?汤懿:200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后,进入深圳富士康做设计师,富士康的团队比较国际化。但个人原因,在深圳始终没有归属感,最后还是决定回南京回到母校深造自己,08年机缘巧合下进入高校当老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忙着自己的设计工作室。9号:您是怎么考虑设计和好的设计?汤懿:现在我们的身边并不缺乏优秀的设计,但是随着设计越来越好,奇怪的是,我们评价设计的能力却越来越差了。身为教师的缘故,需要讲解设计的内涵,所以时常也会反思“什么能称之为设计”,“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鉴于职业设计的从业经历,思考时也会加入更多市场和运营等。于是,从产品的角度而言,当一个用户肯花钱购买这个产品时,至少那一刻他是认同你的设计的。一件好的产品,不仅包含设计,还有价格、功能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等各方面因素。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必须去做一个让自己和消费者都心悦诚服的设计,而不只是简单的外观上的改变、功能上的更进和科技上的同步。所以这也是我开始往文化类产品发展的原因。9号西瓜:为什么选择设计文化类产品?汤懿:五、六年前曾听台湾浩汉设计的陈文龙先生谈到“文创是一个蓝海的世界,是一个竞争比较薄弱的领域。”,这句话对于当时还在做传统电子产品的我,感到既新颖又排斥,下意识的认为文化符号的东西是有装饰性的、甚至有点“浮夸”,传统产品的标准是不符合文化产品的设计审美的,但随着自身产品设计的不断尝试,渐渐产生了“为什么做设计”的背离感,这种背离感让我开始思考设计与文化符号关联的必要性。我始终相信中国设计师会像中国产品一样,将以全球化的面貌去应对整个设计行业和全世界的消费者,但这就要求中国设计师需要做出具有中国符号的产品。现状鉴于日本设计起步较早,目前在西方世界的一惯性认知中,东方设计是以日本设计为代表的。这种尴尬境地是现实存在的,但越是尴尬,越要尝试,2013年与周曙先生正是合作设计文化类产品,筹备“AGAIN”品牌。 9号西瓜:从电子设计到文创,这两者的文体属性差异在哪里?汤懿:从电子产品到文化产品最大的难点就是“目标变得不明确”。电子产品是职责明确、说明书式的设计方法,而文化类的产品比较抽象。譬如喝水的玻璃杯子和陶瓷杯子,若仅考虑功能上的需求,传统的产品设计师的观点是两者皆可,只需评估哪个成本更低和更容易做市场推广,但文化产品设计师则需要判断材质上的属性差别,因为不同的杯子所带来的语境是不同的,文化产品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关照。这就是跨度最难的地方。 -双反- 9号西瓜:日本很早开始就已经关注民艺。汤懿:日本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缺失,于是更珍视在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好东西,对文化传统有纯粹的执着感。尽管日系产品很少提及文化产品这概念,但他们设计的出发点都是从生活到生命上的细致点,然而这也是大部分中国设计师还未关注到的细节。当然这和政策有很大关系,在中国很多想执着于此的人在演进的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生计的问题,最后消亡了。文化危机感,也是近几年政府和媒体不断提及这个概念的重要因素。9号西瓜:那如何看待文化产品,或是现在热门的文创产品呢?汤懿:热闹有时候不是一件好事。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涉及文化主题时极易以偏概全,多数人在做文化产品的时候是一知半解的。文化在不同的地域传承过程中,会被当地的东西所包容接纳后变成一种全新的形式,文化产品应是更适应当地的一种文化形态。同时,一定要划清文创产品与旅游纪念品的界限。文创产品不是简单粗暴的在包装上印上书法体,或者将历史图腾的符号印在T恤衫上,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式的旅游行为造就了一地生产行销全国,无差异化、简单重复的旅游纪念品市场长期存在。在文化创意产品的理解上要感谢台北故宫,用故宫纪念品的形式引导我们到“原来产品能这么做”的氛围里。 -储物盒- 9号西瓜:台湾的文创产品较早开发,后来也成为了当地的旅游产品。文化消费的是当地的文化,旅游消费的也是当地的文化。当一个文创产品跟旅游产品都足够好时,两者是否可以相重叠?汤懿:这应该分两个层次,是递进关系。第一层次是初浅的,现阶段多数国人的旅游方式是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此时旅游纪念品的作用只针对初级阶段的旅游消费习惯,这时两者可以重叠。第二层次是更深层的,一般性的旅游符号产品已远远无法满足消费者,旅游纪念品需要更“走心”,仅仅“旅游纪念”是远远不够的;譬如我第一次去台湾会买凤梨酥,但是第二次去就不会再买,因为凤梨酥对于我而言,作为旅游纪念品价值已经没有吸引力了,更多则会关注旅游产品背后的故事,关于更深层次文化有差异性、启发性的东西。这时就无法重叠。9号西瓜:但现在很多手工艺师不知道如何将产品和市场做转换,而设计师们站在他们的中间,有办法去转变手工艺和市场的关系吗?汤懿:讲到文化类产品,但又一味去追求市场化,这是一个伪命题,在现阶段文化产品跟市场其实多少有些格格不入。譬如旅游纪念品是需要降低成本、批量化的,优点就是“快销”、没有门槛。但若要忠于文化本身,就像传统的手工艺产品一样,不能用机器去替代,产能较低、价格偏高就会影响市场推广。但这两者间“秩序”很重要,无论是旅游纪念品市场还是文化类产品的市场来说,秩序都是维护这个市场的重要因素。我们的文化不是没有传播,而是其中以讹传讹的东西太多,没有人去制定规则,每个人都可以打破规则,变得不再是原汁原味的东西。我不反对一个传统工艺的产品用更高效率的方式去生产,因为推广要有一定的基础量,要有一定的受众群体。9号西瓜:但现在政府方面没办法做到这样的准则。汤懿:设计师的价值在于把好的东西经过自己的再创作并保持住,最后以一种更适合传播的方式来传播。更多时候设计师就像一个翻译机,把一些晦涩难懂的文化用朴实的方法讲给你听。这就要求设计师要明确到底需要保护什么。例如南京的“云锦”,古代御用的一种国宝级的面料,纯手工制作,产量也极低。但现状是南京“云锦”相关产品充斥各类市场,其中李鬼还是李逵非资深专家不能辨也。不仅没有把最珍贵的东西价值化起来,反而被低端礼品市场给拉下马。今天的设计师不仅要迎合市场,还要尊崇传统,要用现代传播手段去传播,传播过程中又不能为了迎合市场而降低含金量,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9号西瓜:关注的产品是偏向中国境地下生活的器物,会是老的器物吗?希望能传递什么样的情绪或意义呢?汤懿:“老”只是我们的发源,不会是呈现的形式,但准则一定是不能违背“人”。我们不可能让人去迎合产品,只希望它们更具有符号感,拿在手中时更多一份沉着与自信。记得我的学生带着我设计的文创类产品去国外留学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惊艳,认为中国不再只是制造工厂,也是有设计的。正是有这种声音的存在才坚定了我在这条路上走下去。9号西瓜:目前有哪些产品?汤懿:目前有U盘、笔架、瓷器等。虽然制作方式是传统的,但是传递的语言是现代的,是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也是绝对中式的。很多产品我们都选择铜质,铜很符合中国文人气质,它可以有光耀的外表,也有沉着的内涵。现阶段还在蹒跚摸索中,希望未来产品能更加全面。 9号西瓜:您觉得一个优秀的文创设计师应该是怎么样的?汤懿:这个问题太宽泛,在我看来首先要热爱生活。没有生活趣味的设计作品必然也是乏味的,好的设计是设计师和用户之间的媒介,优秀的设计师通过设计作品分享感动,用户则聆听这种物化了的设计故事,这应该是文创设计的创作法则。优秀的文创设计师懂得生活与设计的关系,绝不会在创作过程中失去了“生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