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酒包装设计公司_以更精准的策略
【CDS一人一说】资深业余工作者 —— 尚晓晨 个人简介 ———— 尚晓晨 Shang Xiao Chen 中国设计师沙龙CDS会员 从事广告文创行业7年 2008年开始筹办红图设计工作室,并任主创设计; 2009~2010年植根北京,追随旅日设计师朱锷老师浅涉书籍装帧设计领域; 2011年正式创办“天津时刻品牌传播机构”,全面涉足快消品、银行、地产、食品等全品牌行业; 2013业务转型,专注服务天津本土及周边城市的商业地产品牌包装推广与公关活动,目前为本土首家专注服务商业地产项目的品牌营销顾问机构。 天津美术家协会与天津包装技术协会颁发“天津百家优秀设计师”称号,2014年受邀参加首届天津名家品牌形象设计邀请展。 - 标志 - 关于设计 ·您是怎样走上设计这条路的呢,为什么说您自己是“资深业余工作者”?05年入学,我大学的专业是我老爹给报的,那时候叫平面设计,后来改革叫了视觉传达,当初都不知道这行是个什么出路,也竟然一走就走了快10年,全凭着懵懵懂懂的一点热爱。从业后也迷茫过,国内的行业现状你知道,疲惫寒心都有过,看着一路好多人都转了行当,还挺感慨,有的时候机缘比选择要重要。 “资深的业余工作者”是我对自己和同僚的一种嘲讽吧,这就是“从业者”和“创业者”的一点差别:如果你是个从业者,你好歹还能自诩是半个艺术家,喝喝红酒搞搞情怀,隔三差五蹦个优质作品,总能在圈里扬眉吐气一下,这也是设计师能生存下去的精神食粮。一旦你跨进创业者这个门槛,标准就变了,人脉、经营、利润率、管理、市场模式,每天都是这些,这很现实,你一睁眼就要想着怎么养活一屋子的人都吃饱饭,否则你就吃不饱饭。人变得不专精了,产值成了评判标准,怎能不染上三分铜臭?“资深”权且是因为见的多了,“业余”是对内心那块设计圣殿一点歉敬吧。 ·了解到您涉足了设计行业的众多版块,例如书籍装帧设计,地产品牌设计全案服务以,能和我们分享下您一路如何慢慢涉足到如此多的模块,以及每一个模块的积累您收获到最大的可以和我们分享的心得是什么?要是讲故事,估计下篇专访还得是我,其实听着会挺苍白的,所有的色彩都只能是在当事人眼里。干这行的出道时候都差不多,祖国的高校教育断层太大,毕业是一种煎熬,剥皮剔骨是肯定的。早年去北京也是机缘,跟朱锷先生磨砺过一段时间,后来离开了又爱又难以忍受的北京回到了天津发展,都说天津人恋家,骨子里有点吧。 在天津有过两份工作,老板我都记得,都是师傅,记在心里,从地产摸索着,又回到了品牌设计。后来赶上了商业地产崛起的大潮,顺风车就坐到了现在,未来的经济会是社群化经济,社会体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小体的商圈开始裂变,商业地产能够有多维度的包容性和展现性,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心得谈不上,有个感触:这一路我有太多机会放弃转行了,直到昨天都是。一样东西,若果你得到了觉得不过如此,这个东西只叫欲望;如果过了很多年,你仍然觉得不乏味,那它确实是你真的热爱。 ·目前您是专攻商业地产项目,那有什么令您印象深刻的案子吗?去年的万圣节,我们给某个商业做了一个大型的骷髅舞台装置,搭建前半段基础都很顺利,到凌晨5点的时候骷髅装置到了,忽然发现B1的运输大门进不去,唯一的办法就是人力从1楼大门进入,再由扶梯搬运到B1,但是太大太重了,扶梯的倾斜角度只要一个位置松手,骷髅头就是砸下B1的风险。所有保安都来了,拿着手机在一旁摄录为了规避责任,只有两个小时天就亮了,如果搭不上第二天活动就要出问题,这就是死罪。当时那种无助又无从下手真的是没法表达,最后壮士断腕,干就干了!20个人,半米半米的挪,从商场里喊着号子马路都能听见,当落在B1的那一刻,我们腿都软了,录像的同事吓得哭了。 说实话,每个案子都印象深刻,没有厚此薄彼,因为直到目前我还是会完全涉足到项目操作过程里。你会发现每个案子在执行的时候,都会有各种让你撕心裂肺的“惊喜”。我们现在的主要业务也包括公关活动,每个策略案的背后都是耐人回味的各种加班,你需要完全理解,策略不是给甲方看的秀稿,而是既融合了创意的新奇特,又要市场化的可执行,最后达到商业效果,才算是成功了,比如一个小小的合影游戏,从预告到机制设定,都决定着是否能够提高到客率,还要规避客诉和各种不可控因素,都是挑战。 ·您在北京和天津都工作过,您觉得这两个地方的设计环境有什么不同呢?很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我招聘困难….感觉上应该是距离的关系,导致的资源倾斜吧。一方面在市场,两地人才流动性大,天津设计师外流比较严重;二是土壤不够肥沃,天津的整体节奏是北京的五分之一都不到,不论是信息的传递、业界的交流,还是资源的保有量,都有欠缺。但也不能不说这是机会,所以最近开始尝试做一些为文创产业支持的事情,组织一个以公益信息交互为目的的ADD.加法公社。 - 加法公社 - - 万科金色雅筑 - 关于作品与团队 ·您觉得“好的设计”有标准吗?是什么标准?建国这么多年,法律都还在改,什么是标准?变化就是唯一不变的真理,设计是这样,设计师也是,别干了几年就着急讲什么风格,变化就是适应。要说对好设计有什么标准,就是要看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再去衡量它是否履行了它的使命。大俗和大雅都有他们存在的使命。 ·您是怎样看待作品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呢?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很乐意探讨,全当我瞎说了。当我们把两者放在天枰上看时,我们会发现,平衡商业性的另一边是“价格”,而平衡艺术性的另一边是“价值”,价格是物质的,而价值不一定。当我们要把两者放在同一个天枰上度量一个作品,在另一侧就要找到价格与价值的平衡,说的官气一点,它的背后是经济和人文的融合拔升,动画片是门艺术,艺术成就了迪士尼,别把两者看成是矛盾的存在,真正的艺术性,是能够提升商业价值的,其实商业本身也是一门艺术。 ·您之前有提出“设计营养学”的概念,和我们谈谈它吧!也许是家父当教师的原因吧,被训的多了,潜移默化也爱教导。在带团队的过程中发现很吃力,人的审美感不同,敏锐度不同,你很难把你看到的告诉给对方,真着急。那时候就想到有营养师这个职业,你也是门外汉,他能帮你搭配膳食改善机能,是不是我也能把一些说不清楚的东西,拆解成一些可以被吸收的概念碎片灌输给对方呢。 ·当初为什么想要运营“思维胶囊”这一个微信平台呢?有一天早晨起猛了,抱着拯救社会,拯救新一代的伟大愿景,给自己找了一片儿唠唠叨叨的沃土,后来发现,每天需要耗费至少三个小时去整理内容,一个人每天不断更新,这是自残,真的。最近打算更换内容的呈现方式,打算换成录音。 ·您筹办过“红图设计工作室”以及现在的“天津时刻品牌传播机构”,在和客户沟通的过程中,有什么心得吗?首先,开会必须要带着笔和本,这是尊重。把沟通分为三部分,“直接目的,间接意义,长远逻辑”。你要个橘子,我给你一个橘子,和一瓶橘子汁,还有他的商业价值。客户喜欢听一做三的人,不喜欢“等价交换”,这是服务行业的要领。 ·从设计师到管理者的角色,您在管理和培训团队上有什么心得?从点线面和饱和度的艺术,玩到了人与人,得承认管理上我还是个初学者,难在让一群参差不齐的人同心竭力,尤其是对于文创行业,不是工业生产,你难以去衡量每个人的付出。一是“统筹”,合理的规划任务量和操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操作效率;二是“细胞化管理”,将大组转化为小组,以责任到人的方式快速反应。 也做了个不成文的“六大标准”:1、压力下行,责任上行。2、急事慢办,杂事分主次办。3、宁可全不做,不可做不全。4、不讲理由,只听方法。5、效率,规律,纪律。6、没有百分百的自信,只有百分百的变化。 见笑了。 -YANLORD CITY MALL - - 秋韵 - - 食来运转 - 关于生活状态 ·平时如何汲取设计知识充实自己?旅游、娱乐节目、电子杂志。 ·最近有在忙什么新项目吗?有,主要是针对下半年度的万圣节圣诞节创意。 ·对于自己的人生有什么规划吗,以后会尝试除平面设计之外的领域吗?一阶段的规划应该是到33岁,这不还没到么。会尝试,设计师都不是什么“正经人”。 ·您有什么业余爱好吗?或者工作之余您喜欢做什么事呢?旅游是必选项目了,还有摄影。 ·假如最初没有选择成为一名设计师,最有可能的职业的是?知道“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吧,当总统? ·给资历尚浅的设计师一些建议吧!爆裂鼓手电影里有句话:There are no two word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more harmful than good job.英语中,再没有哪两个词比“good job”更害人的了。 干这行,求认同和虚荣心特别容易在前期消磨殆尽,至少两年,别指望别人夸你。 ·请为我们推荐一些您最近在看的书或电影~爆裂鼓手、路边野餐。 - 圣诞节 - - 威尼都 - - SHH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