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特曲酒包装设计公司_设计我们只做最好的
汉字是世上少数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汉字不断被设计,与文明同源流长。如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文字载体的变化,汉字在字体设计师的智慧与坚持下,依旧在焕发着新的生命力。【9号观察】以字体设计为观察对象,据9号小范围调查,97.73%设计师对字体设计感兴趣。有幸邀请到宝斌、刘永清、齐立、仇寅、王峰、许礼贤、岳昕、张弥迪诸位老师,谈谈他们与字体、字体设计之间的故事与感想。 — 我与字体设计【您与字体设计的缘分是如何开始的?】宝斌:从1997年开始学习字体设计,第一个出街应用的设计也在那时。与字体结缘始于当时的恩师那钦老师,他曾在日本留学研习字体,森泽也出了他设计的“那钦体”。他的教导包括正文字和创意字型设计,仿佛打开了一个世界,令我认识到字体设计的魅力和乐趣,从此也日渐产生了一种设计偏好——如果能通过作为基本识别元素的文字就实现信息和美的传达,何必假以他物呢?也许是这个观念在一直吸引我做着与文字设计相关的工作。 刘永清:如果把大学时期也算上,就不止十七年了。因为我们是平面设计专业,无论是书籍或海报设计都会涉及到字体设计。95年高中时就写大的字体广告墙,写的最大的是“正邦饲料”,写一个字五块,一个字有三米,在高中美术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接触美术字综艺体。97、98年还没有普及电脑,大部分需要写美术字。真正接触字体设计是2000年毕业来深圳工作后,每次都要设计企业标准字,包括商标用字、包装用字。有时你会发觉一款好的包装或好的形象设计,如果字体没搭配好,会降低整体的品质感和设计感。由于这个原因让我开始真正喜欢字体设计。 -刘永清作品- 仇寅:七、八年了!因为有书法的爱好,曾对书法下过很长时间的功夫。字体本身是吸引我的原因。 -仇寅作品- 王峰:起因是一个赶鸭子上架的事儿:近30年前,高中时期的一个暑假,那时电话还没有普及,找人得去家里找,一个同学满头大汗地跑到我家楼下叫我,他假期打工所在的省政府游泳池,他们需要在一面墙上写“严禁跳水”四个字,他认为作为新人有必要承担一些事情,便挺身而出大包大揽,而后找到我让我帮忙,条件是完成这个工作后我也能留在这里打工。那时候觉得能在游泳池打工是很酷的一件事,便硬着头皮答应了,那个年代只能靠米尺、铅笔在墙上用红油漆刷了四个字,每个字两米见方。 -王峰作品- 许礼贤:我觉得字体设计不能太局限,古代的书法、文字、课本都充满了字体设计。我从事字体设计30年,从小喜欢书法、国画,那时候是用心用笔感知、书写以及设计,现在是用电脑,只是介质工具不同。书法对我的影响特别大,象形、图腾等等都十分吸引我。我非常喜欢字体的律动,它是一种无声的音乐,没有色彩的画面,文字里面蕴含非常大的哲理。-许礼贤作品- 岳昕:正式设计字体有五、六年了,但我曾经是教设计基础的教师,汉字字体课程比较多,讲了三十多年汉字字体设计。幼年,正值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大字报、大标语破天盖地,尽管还有“生字”,还不能完全看懂内容,但对于大字报、大标语上或奔放粗犷、或工整秀美的各色汉字字型的欣赏却成为了我的日常。我常被工整统一的汉字字型所感动,内心深处早就埋下了:将来一定要写好美术字的种子。 -岳昕作品- 张弥迪:准确地说,我是一个平面设计师,工作中会涉及到标志字体和文字排版,这和职业的字体设计师做字库完全不同的,所以我的经验主要是这一方面的。而我们在谈字体的时候,一定要区分开来,字库字体和标志字体设计是非常不同的工作。 -张弥迪作品- 【字体设计给您带来了哪些乐趣?】宝斌:我常会在不同项目上进行以文字设计为主要方式的尝试,会面对不同的挑战,设计的乐趣也因此而生;因为对字的偏好,日常会较多关注文字,随手拍照记录、琢磨字型,甚至遐想背后的故事,生活中就多些“巡视”和思考的快乐;并且缘于文字,交了一些“字友”,多了一些学习机会,这些改变令我欣幸。刘永清:有时像写书法一样,写书法可以让人安静下来,其实做字体也是如此,只不过手里拿的道具不同。但如果是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态度去设计字体是无法进行下去的。刚开始做一到两个字体时人会浮躁,可当完成几十个字的设计之后,会发觉自己的心能静下来。 字体设计对我的生活有相当大的改变,因为自己喜欢做字体设计,所以无时无刻都在观察身边的字体。我做的华思经宋就是源于对生活的观察,例如你看到一个人在挑扁担,你看到一滴水滴落地下,一片叶子掉落地下等,就能从中得到一些对字体的灵感和想法。字体设计的灵感无处不在。 仇寅:把字体设计设计好会给自己带很大的乐趣,同样设计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也会带来沮丧。我的生活因字体设计发生改变:工作从外地到了北京,需要许许多多的适应!!非常留意所能见到的字体或可以转化为字体创意各种各样的信息,养成了随手拍的习惯!!也会因职业敏感随时会发现不好的字体或者用得不妥的字体,使得自己动不动感到不舒适!! -仇寅作品- 王峰:我一直都对文字感兴趣,会留意生活中能见到的字,从包装盒上的字到博物馆里的字,看见好字会让人很兴奋。 -王峰作品- 许礼贤:从小喜欢书法、篆刻、画画写写、学校的黑板报。字体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我们的生活跟文字、字体密不可分,而且文字是文化的核心,我们每一天都离不开文字,包括现在的语言也是一种“文字”的声韵表征,通过不同的载体传达思想、观念、意识。生活中的细节、男女之间恋爱的沟通、书信的往来、短信、微信等等都和文字息息相关,所以文字影响着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岳昕:从事汉字字体设计是放松和优雅的体验过程。由于放松的过程和享受体验,自始至终充满了美好的感觉,一如欣赏芭蕾和室内乐。但与欣赏芭蕾和音乐不同的是在过程中始终期待着美好的、事先无法预知的意外结果。 -岳昕作品- 张弥迪:因为对文字的兴趣,平时对周遭的字都很敏感,比如看到有意思的字都会驻足拍照,品味其中的特别之处,很是自得其乐。对生活来说,多了一些趣味吧。 -张弥迪作品- 【如何欣赏一款字体的好坏?】宝斌:字的韵味、识别力、结构、线率、细节处理方式等特征都是关注点,美不美、舒服不舒服、好不好用、适用于什么题材和媒介……有时还会把字想象为人——如果这款字的气质如若那个长衫飘飘的大侠“李慕白”,字的设计还可以怎样?刘永清:一款字体的设计好坏评判最主要还是要看字体的使用场景。当看一款字体设计的时候,我会先考虑这款字用得是否正确。例如我们在做一款文化类型的项目,可能采用宋体、楷体比用黑体好,这个时候,你就无法评判是宋体好亦或是黑体好还是其他字体好。因为欣赏一款字体,你无法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欣赏一款字体,要从字体的语境中去评判。 -刘永清作品- 仇寅:气质、新意、适合性。 王峰:这个很难说清楚,是要靠时间沉淀下来一些眼力,我只能从好作品里找到一些规律,比如:均衡、节奏、极致、生动、气息等,但并不是说做到了这些就一定是好字。 -王峰作品- 许礼贤:看字体不仅仅关注的是一个,而是它整个系统所呈现出来的结构,以及字体的美感好坏。当然结构和美感只是适合显示或者传播,最核心的地方是和书法一样的——神韵,也就是中国画六法里提的气韵生动。一个字体是有神韵的,“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一个字代表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每个人有不同的神和韵,见字如见人,一个字的好坏,不仅仅从传播、识别探讨,更高的美学是神和韵。以前是毛笔写在宣纸上,近代是钢笔写在拷贝纸上,现在是用鼠标写在屏幕上,只是载体和工具发生变化,书写者的情境、美学、审美、情操都是相同的,所以一个字体好坏最高的境界一定是神和韵,当然形态、传达、识别是最基本的要素。 岳昕:看新意。 在有条件时,将新字体排成正文版面与传统同类型字体比较阅读感受,优劣便一目了然。 张弥迪:欧美有一句著名行话:“Thers is no bad types,only bad typography。”我觉得看到一个字库的时候,要理解他的气质和风格,然后用在合适的地方。而评价一个字体标志,要看他的风格是否符合要项目本身的需求,除此之外再看字形本身的审美。 —— TDC中国与他们 【为什么决定创办TDC中国?】 刘永清:2016年时,深圳市政府宣传部提出创办深圳设计周的构想。深平协作为深圳设计界最重要的协会之一,我们思考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活动会更加符合? 首先,当时的方向和主题有很多。一方面,认为设计周在深圳是第一次举办,如果再举办海报展的活动意义不大。另一方面,文字是中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文字是一切信息沟通的基础和桥梁。往往这时要回过头重新审视自己,找准自己的定位。字体对平面设计而言是很好的切入点,因为之前在纽约、东京、德国等城市已经陆续举办过类似的TDC比赛,但在中国以“TDC”为主题的展览还比较缺乏。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就确定了创办属于中国的TDC设计展览及比赛。 到了命名时,最初打算叫“深圳TDC”,之前也有“92平面设计在中国”,故此干脆就叫“文字设计在中国”简称“TDC”,之后就作为活动主题向设计周申报了。今年四月在第八届理事会和上一届理事们的共同努力“文字设计在中国—CHINA TDC”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许礼贤:TDC在深圳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创办,在深圳设计周里发声,历经多年筹划,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第七届和第八届理事会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们在2017年4月23日,向设计圈及世界宣告:全球第四个「TDC」、首个中文语境的「TDC」主题盛会——「China TDC文字设计在中国」诞生了!是继「GDC-平面设计在中国」之后,倾力打造的另一个国际性设计盛会,旨在探讨字体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这就是中国TDC创立的原因和思考。 【筹备过程中是否有遇到什么困难?】刘永清:开始的时候是有点坎坷,要申报、要专家听证会,最后TDC展览主旨、意义及使命深深打动了评审团主席王敏老师,在他的进一步阐述下才得以其他评审们的认可通过。 2016年对深平协理事会成员而言,是忐忑的一年,无法预测政府的计划和未知的变化等种种原因,导致无法更及时在社会招募参赛作品、邀请演讲嘉宾。最初计划是在2016年十月份举办,恰逢深圳双创周,只好暂时搁浅。后来通知12月底可以举办活动,但到了12月份又再一次因为其他原因取消。深平协理事会两年一届,年底面临改选,我们都担心会再次搁置。不过最终在第八届理事会和上届理事会等众多平协成员的努力和推动下,才在4月份顺利完成TDC这件事。 许礼贤:立项的时间从上一届理事会就开始、历经多次时间的更新,到最后筹办执行的时间就短短一个月,但整个筹备过程非常好。感谢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兄弟姐妹们的付出,全身心地扑上来,特别是筹划过程中的各个小组,有的在前线,后方做足准备和支持,一个月里大家放下自己公司的工作,义无反顾的不分昼夜投入到TDC中。此次TDC最核心的有三大块:第一,邀请展,在全世界最有影响力100多个设计师、400多个作品,包括美国五角设计联盟、施德明、中国何君、刘永清、香港靳叔和区德诚等;第二,近现代文献展,感谢蔡仕伟、应永会、张弥迪提供大量收藏的作品和文献;第三大块,超语境论坛,由宝斌主要负责,邀请了国际上7位顶尖的字体专家进行国际对话。这些种种工作不仅仅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在多位老师、前辈的积累下,在整个TDC工作团队、SGDA理事会、支持和各合作机构、媒体朋友、各方兄弟的倾力付出,才有今天China TDC的创立以及在整个国际的影响。此次活动得到了纽约TDC的访问,特别是日本平面设计师协会JAGDA主席&东京TDC创始人浅叶克己的亲自来访,他高度赞许中国TDC的创立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超语境”国际文字设计论坛的筹备过程是怎样的?】宝斌:这是一次高强度的策划与执行经历。接到论坛策划任务时,距离活动开幕只剩一个月,活动质量很是挑战,经过三天思考,我才决定试一试。然而,在做完从单纯的研讨汉字到国际文字设计论坛的思考以及“超语境”的主题设想之后,执行时间就只剩下19天。 难点在于19天之内需要完成与学术主题相适配的讲者选择及邀约、主题沟通、资料收集、文案整理、资讯发布、差旅安排等一系列工作。所幸王粤飞老师、柯炽坚老师对论坛主题的认可增强了我们的信心,柯老师和谭智恒老师也针对嘉宾举荐和联络工作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团队成员赖映南和梁佳亦经常不分昼夜与嘉宾沟通、资料收集及翻译整理工作,深平协理事会和秘书处的各位兄弟姐妹在活动宣传、会务安排和接待方面都是不辞辛苦,全员投入。困难的解决来自团队的群情群力,庆幸、感动。-超语境国际文字设计论坛- 【“超语境”国际文字设计论坛的讨论,是基于怎样的初衷?】宝斌:事实上,也是因为从策展的角度来观察与思考。在过去的七年间,我曾策划了三届“汉字二十四时”活动,活动每次都获得了不错的关注度,在某种程度上对国内汉字设计热度及发展状况也可管窥一斑。即便如此,有感于对国内设计现象的观察,我个人认为,我们对文字设计的观念和能力亟需向前——不是对文字做了有变化感的“手术”就意味着一个好设计的出炉;不是做了一套参赛、参展的字体就反映着世界上从此多了一款好字库;不是会说“中宫”、“字面”的词汇就代表掌握了字体设计技术;不是把英文放得很大就是所谓的“国际化”;不是做汉字设计就得“闭关锁国”、自圆其说;不是做汉字设计就可忽略西文设计;不是把英文排得整齐就代表具有专业的西文排印能力;不是在社交媒体上公示了字体作品就高居为专家、“字体明星”……文字设计需要进一步的专业化,需要对文字本质功能与价值的洞明和再认,需要对文字设计文化的深究与探索,需要设计者的诚意——心怀诚善、精益求精的设计文字,也需要观看者的诚意——由心而发、诚实、清醒的感受文字设计作品,这样也许就会共同形成对文字设计的实际推动。一次超越语境的文字设计交流可博采众长,定然是没什么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专业上的自满和自负。也许此次交流的结果可以深化或是启发了某个新思路、新课题、新“语境”,也可能是各归其位、不复云云,但世界很大,发展很快,文字设计在专注于解决当下问题的同时,尝试着去开放的探索未来,有益无害。一切都是为了更好。演讲嘉宾:Bo Linnemann 博·琳内曼(Denmark /Japan 丹麦/ 日本)Jiang Hua 蒋华(China 中国)Keith Tam 谭智恒(UK 英国)Lucas de Groot 卢卡斯·德格鲁特(Dutch / Germany 荷兰 / 德国)Masayoshi Kodaira 古平正义(Japan 日本)Mariko Takagi 高木毬子(Germany / Japan 德国 / 日本)Sulki Choi & Sungmin Choi崔瑟杞 & 崔圣旻(Korea 韩国)【为什么决定展出中国近现代字体应用文献展?】刘永清:我们做字体设计无外乎是往“前”看或是往“后”看,近现代文字运用中,受日本字体设计的影响很大,从日本字体设计中也能汲取很多的营养。那时候的我就很喜欢近现代的文字设计,包括当时我做了一套笔记本设计,叫“记忆”。借鉴的就是近现代的字体设计,感觉很有民国时期的风格。-近现代展出- 【TDC中国的顺利举办,希望对中国字体设计能造成哪些影响?】宝斌:希望ChinaTDC对中国汉字设计的进一步专业化产生实际的帮助,也期待社会大众对汉字设计文化的深层关注与重视。 刘永清:TDC中国的顺利举办,是对中国汉字开天辟地的一次新尝试,因为在中国历届的设计展中没有一个以中国汉字设计为主的设计展览,TDC中国的成功举办,在中国设计展中具有极具深远及划时代的意义。就像“92平面设在中国展,首届中国设计大展”,它必将成为汉字设计里的一个标志性里程碑。 许礼贤: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以开放的心胸拓展视野,以包容的态度传承创新,China TDC文字设计在中国,对当下文字和字体应用,对未来汉字发展的思考具有历史意义价值,我想会对整个世界产生影响,必将引领中国文字设计的新方向、新观念、新未来。 【TDC中国与TDC纽约、TDC德国,特别是与TDC日本,侧重差异是什么?】 宝斌:目前而言,China TDC是策展人制,以邀请展和论坛的形式为主,侧重于主题性的设计文化价值研讨和输出,其他TDC是以年度设计竞赛为主的模式进行运营,着重于全球文字设计佳作的选拔与传播。 -邀请展- 刘永清:首先,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侧重的方向也会有有所不同。其次,TDC纽约和TDC德国是以拉丁文字为主的。再者,日本与中国同属东方汉字体系,TDC日本和TDC中国会是以汉字设计为主, TDC中国以汉字设计探索、汉字设计实践、汉字设计应用、汉字设计未来为我们的研究方向。 许礼贤:目前以TDC命名的文字设计专业活动,TDC纽约、TDC德国,TDC日本。 纽约TDC设立于1946年,主要是推动字体在各个媒介领域的应用与创新;东京TDC成立于1987,主要是探索字体设计表达的可能性,以及视觉沟通艺术的主张;中国TDC是承载和发扬中国五千年的汉字,肩负连绵不断地在中国历史长河里没有断层过的文字使命,探讨文字设计的过去,发展文字设计的未来。未来就是探讨文字设计在当下和未来的应用性、美学,以及与人、生活、城市、商业应用,价值的关系,我觉得这就是中国TDC的不同之处。【TDC中国的宗旨是什么?未来有什么规划?】刘永清:今年TDC中国的宗旨是探讨文字设计和城市、文化、生活的关系、并通过国际邀请展、文献展、学术论坛、设计师交流等多种形式,立足深圳,引入国际设计资源,推动国际设计界及华人社会对视觉艺术、信息传达与文字设计的联通。通过国际视野,提高深圳作为“设计之都”的国际地位。今年是首届展,未来可能会有主题竞赛加邀请展,可能会涉及几大板块。 许礼贤:TDC的宗旨是探讨文字设计的可能性和以及它在当代和未来的应用性,这是中国TDC要承载和未来要做的事情。未来的规划是跟着深圳设计周同步走,只要深圳有设计周,我们就会举办中国TDC文字设计在中国。——热热闹闹的“TDC文字设计在中国”,在深圳的展出暂告一段落。然而而文字设计在中国,仍只是陆续登场阶段。 感谢为字体设计付出的你们,更多“字的那些事”,请期待下一期~ (8位资深字体设计师依A-Z排序,感谢老师们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