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古酒包装设计公司_盒畔奔腾品牌好奇心
视觉领域,尽情尝试 —— 刘天洋 个人简介 刘天洋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满满特丸设计事务所创始人、艺术指导、平面设计师。 -满满特丸设计事务所 - /毕漂后的出路/ 9号西瓜:您是哪里人,为什么来到北京?刘天洋:青岛人,考上了中央美院,于是来到了北京。其实我是个很随心的人,看了很多广告人的故事,觉得很有意思、很有挑战性,因此也喜欢上了美术,之后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学习。大三、大四期间在师哥或老师的工作室实习,当时也没思考过未来要去哪工作。学了四年视觉传达后,反倒更喜欢书籍设计、字体设计,这样纯平面的设计。05年毕业后,没有明确的方向,于是且工作且玩,漂了一年。 9号西瓜:毕业后怎么个“漂”法?刘天洋:刚出学院的人,总是还带着“学生气”,比较理想化,所以当时和朋友组了个工作室,半“玩”半工作。做了一年之后,由于没有没什么经营公司的经验,工作室发展情况不太理想。考虑到生活问题,觉得还是找个地方上班比较稳妥,又恰逢一位深圳的设计师朋友推荐说可以去奥美工作,我想着当初看了很多广告短片,也特别向往奥美,于是一拍即合,带了一堆作品就面试去了。在奥美工作期间,也有几个同期的美院同学,有两个月就辞职不干了,待得最长的就是我。 -特丸(tè u án)Calendar 2015 - 9号西瓜:在奥美的那段时间,有怎样的工作经历呢?刘天洋:奥美属于4A,分工很细、流水线作业。我在奥美时,做了许多和纸媒相关工作,例如为雀巢、奥迪做宣传册及VI等。每天不停地开会--跟客户开会、跟公关开会、跟studio开会,沟通完了改方案,终于改完方案、想法确定后,下放到studio做完稿。之前,我都习惯了独立完成项目,也很享受完成后的成就感,因此经过这么长时间沟通,到最后完成作品的居然不是我,这让我觉得很失落。 9号西瓜:后来就从奥美辞职了吗?辞职后又经历了什么?刘天洋:当时认为自己还年轻,奥美的工作方式不太合适我,所以坚持了快一年就辞职了。正好一家新开的画廊委托我设计画册,于是接下来的三年做了不少画册、独立期刊等等纸媒相关的设计工作。对比市面发售的书籍,它们更自由,发挥空间特别大。加上那阵经济环境好,每本书的制作预算特别宽裕,在使用材料和印刷工艺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由,可以作很多有意思的尝试。慢慢经济也开始下滑,艺术市场对宣传物料的制作成本控制的越来越低,可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小,就得想另一个出路,于是开始接触更商业性设计。 -读享&读享会 - /不单单做平面的工作室/ 9号西瓜:在奥美的经历和做书籍的经历,这两段不同的体验,对您有什么样的收获呢?刘天洋:在奥美会接触到客户提案、团队合作,纯商业性的项目;书籍方面是和艺术家打交道,没有限制,怎么样有创意就怎样来。这两段经历互补,对后来再开工作室有很大的帮助,知道怎样跟商业客户提案,怎样和艺术家客户沟通,也能更好地学会在创意中找到合适的“度”以及“平衡”。 9号西瓜:后来决定做商业设计,就自己开工作室了吗?刘天洋:那时和中戏毕业的高中同学一起创业,他主做空间类设计,我主做平面类设计。是个不单单做平面的工作室。其实那会也没感觉自己是在开公司,只不过比之前多了独立面对一些大型的企业的机会。 9号西瓜:北京市场竞争激烈,什么样体量的公司或设计团队都有,您觉得自己有怎样的核心竞争力呢?刘天洋:各有优点,大型公司人力充足,资源充足,一个提案可以有三到六个方案;小的工作室,因为规模问题,提案的量会特别小。但大公司是撒网式的工作方式,质未必会比小公司高,但是量多;小工作室是接到一个大客户的委托就会特别兴奋,拼尽全力想一到两个方案,所用的心思更多也更有创意,这也是很多大客户找小工作室的原因。 9号西瓜:以前客户需要门当户对的设计团队,但现在他们也更了解专业性,不仅仅是看规模了。刘天洋:这是双向的。现在大公司也知道大型的设计机构好多“行活儿”存在,小工作室也有很尴尬的地方,三四人的团队做一个大项目,可能这个团队这一年只能做这一个项目,因为工作量和精力有限。尤其这一两年特别明显,小型工作室设计的作品,也确实能够满足甲方的需求,甚至更精彩。 - For U - /平易近人的设计/ 9号西瓜:咱们现在的工作室是在一个怎样的阶段?刘天洋:我们的项目差不多是对等的,体量不会特别大。在北京待了这么多年,身边好多朋友的企业都在发展,朋友之间都知根知底,相互沟通的成本非常低,做出来的东西也比较好玩,基本上是这种客户比较多。 现在做了一圈,还是偏向文化多一点,这方面的资源比较多。 9号西瓜:目前的状态是您想要的吗?刘天洋:做平面设计,没有太大的利润,但是也“饿不着”。我觉得能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挺好。 9号西瓜:现在做设计有什么心得体会呢?刘天洋:如果把设计做得特别学术,大众会读不懂。做得更平易近人、深入浅出,大家一眼就能领会到你要传达的,才便于传播。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在像年少的时候那么一味的追求“怪”设计了,这还是个“度”的问题,跳出设计师的思维,站在甲方的角度去审视设计,最后的结果可能会跟好,毕竟设计是要解决问题的,而不是设计师一味的自我表达。 9号西瓜:从最初喜欢广告到平面,您觉得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刘天洋:国内把类型分的很清楚,平面设计师是平面设计师,广告人是广告人。其实广告人也可以成为平面设计师。像“视觉传达”,已经把广告和平面统筹在一个大范围里,只是现在工种分得特别细,做书的就是做书的,做字体的就是做字体的,做广告的就是做广告的,每个人精攻的方向不一样。 -TWIN LIFE - /自己的品牌产品/ 9号西瓜:您的眼镜产品从研发、设计、生产到销售都是自己把控的吗?是否有遇到障碍?刘天洋:是的。它就是自己的品牌。设计师对市场的认知普遍偏弱,而且设计师做产品特别抠细节。这是一个好事,但另一方面,抠细节会影响产品研发的时间,增加产品的成本,也就导致产品迭代的速度会慢。 9号西瓜:现在是已经过了这个阶段,还是之前摸索过程中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刘天洋:这个阶段是过不了的,设计师的天性就是这样,纠结产品的各种细节。还好有合伙人适时的拽着,所以我就负责认真往前跑就好。 9号西瓜:在销售上,现在是怎样的方式呢?刘天洋:今年年初产品才出来,目前有一家代理售卖我们的眼镜。曾考虑过线上,但我们的产量低,价位太高,线上不太好卖。目前还是在各种摸索阶段。 总之尽量做自己擅长的,不擅长地就找外包。不过做产品还是会出现各种问题,譬如山寨。 9号西瓜:山寨……在国内环境里特别难处理,您有采取过什么样的措施吗?刘天洋:现状是这样,除了做好自己能做的,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很无奈。 9号西瓜:做产品之前对比做产品后再服务甲方,会不会有一些改变?刘天洋:在做产品之前,已经经过了四五年的磨练,客户想要什么,我们心里也很清楚。但有时确实会不想按他原本想要的方向开展工作,因为我们觉得有更好的方式,又或者在我们看来他们原定的方向做出来的东西会太“low”,效果不好。自己做过甲方之后,再回过头做设计方面的工作时,还是会坚持底线以及对品质的要求,但是在和客户沟通的时候会有一些转变,不像以前只是用设计语言和客户沟通,你讲你的设计,客户讲他的产品,两个人是两个方向,没有交叉点,不能让双方得到更好理解和共识。 -MAPPING ASIA - /生搬硬套不可取/9号西瓜:北京的氛围给予设计师的影响,您觉得是什么呢?刘天洋:它对我的影响就是文化。不像上海、深圳的商业性较强,北京文化气息偏重些,再加上我有这方面的偏好和基础,所以一直在做文化项目相关的服务。 9号西瓜:您怎么看待设计风格的形成呢?刘天洋:这是你的语言,会延续到一生的设计当中。可能最初风格就会很幼稚地体现在作品里。慢慢地经过历练和学习,吸收和消化,妥协和变化,会渐渐成为你的风格。这个度可能会放的很大,或者很小,取决于如何巧妙应用于设计中。 9号西瓜:从事设计行业这么多年,您认为设计师最核心的素质是什么?刘天洋:自身的设计素养,生搬硬套不可取。说白了,其实就是经验,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 9号西瓜:设计给您最大满足和成就,您觉得是什么?刘天洋:当你做的品牌形象或者设计得到了市场和甲方的肯定,这是设计师最直接的满足。 9号西瓜:您会如何定位自己的设计师角色?刘天洋:一个从事视觉领域的设计师。一开始把自己规划为书籍设计师或者字体设计师,后来觉得自己是平面设计师,最后发觉我应该就是设计师,只要在视觉领域,不管什么样的形式都可以尝试。 - 经过 - /香车与美纸/ 9号西瓜:平时有什么爱好呢?刘天洋:喜欢看赛车,改装车。改装车还上过改装杂志。自己是做设计的,对改装的要求也高,但是国内的改装技术实在是太差了,那时几乎每个周末我都要在改装厂、返厂、调试、修各种各样的配件。 9号西瓜:为什么会喜欢改装车?刘天洋:性能会更好,外观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去呈现。量产车都是工业化生产的,顶多是颜色上的区别。 9号西瓜:一天中觉得最舒服,最自在是什么时候?刘天洋:晚上十一点到一点之间,有时在查资料,有时在休息,这是很早以前就养成的习惯。一天当中最痛苦的时间,就从早晨到下午三点,静不下心又要处理各种各样工作上的琐事。 9号西瓜:对未来还有什么规划吗?刘天洋:我对“纸”蛮有感情,前年专门为纸媒产品注册了一个商标。未来两三年,我还会回到纸媒上做些文创产品。如今纸媒被互联网挤压得快没有市场,因为它的成本确实相对高一些,传播更新速度慢一些。但纸张独有触感、气味,是不可替代的。不像手机是一个“快”字,随时随地查找、记录,可或许80%的人,收藏了资料之后不会再去翻阅,但多年之后,你翻开很久之前看的一本书,心里的感受还是蛮有温度的。 工作室方面,会继续拓展跨领域、多做些尝试,不会局限于一个平面设计工作室。 9号西瓜:如果给您一个机会,会对25岁的自己说什么?刘天洋:多看书,多尝试新鲜事物,多玩……. -物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