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兴大曲酒包装设计公司_创意驱动,驭变以新
【CDS一人一说】——CDS成员分享平台 让更多人看到、认识、了解设计师,一起交流、分享, 说说一路如何走来,不论是雄心壮志,亦或是柴米油盐, 不论是缅怀过去,亦或是展望未来, 你说,我听。 【CDS一人一说】尊重人与空间的相容性 —— 黄渊杰 个人简介 黄渊杰JERRY 台湾空间设计师,现居北京 衍形空间设计|负责人 DCB空间部|主事 BALLISTIC BIKE |开发部RD经理 CDS中国设计师沙龙|会员 关于空间设计 ·最初为什么会选择学习空间设计呢?从小爱画画涂鸦,大学选填专业学系时就以设计艺术类为目标,其实当时志愿顺序是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再来才是建筑/空间设计(苦笑)。后来学习阶段才逐渐发现建筑/空间的魅力,中间一路跨界到自行车业,电影美术,再回到空间设计,一路上愉快地坚持著理想。 ·从您的观察看,台湾针对设计的教育方式,有什么令您印象深刻的地方吗,和国内有何不同呢?以室内(空间)设计为出发点作为回覆基础,先说明台湾的学制体系: 台湾的空间设计学系原本是从建筑系里分枝出来,因此大多数空间系所与建筑系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相似性与关联性,指导老师大多也都是国外学院建筑系的海归,整体而言,依循国外建筑教育的模式:师徒制分组教学、重视团队合作、实习操作,理论学习与实务操作并重的教学模式。 国内学制因了解不多,据我所知,国内室内设计是隶属在环艺设计范畴内,这是我比较不解之处,因为室内与建筑本来就是在同一系谱下,学习室内设计必须历经部分建筑专业课程基础,这好像是国内教育与台湾不同之处。 - 台北 W宅 - ·后来,您是因为什么样的机缘从台湾来到北京发展呢?望眼对岸的内地市场处于经济爆发阶段,对设计人才的需求高,对建筑与室内设计产业来说更是一个大的试炼场,有很大发挥空间的发展潜力,为了给予自身更大的挑战,接触更具规模的项目,便毅然决然收掉台湾工作室到内地发展,一开始先在天津待了近两年,进行室内设计项目与自行车设计开发,因缘际会与CDS的阿雷有项目上合作,一拍即合,加上自己北京业务比重多,就顺势搬到北京 。 ·您在北京和台湾都工作过,您觉得这两个地方的设计环境有什么不同呢?各自市场所处的对于空间设计的认知有何不同?最明显的就是认知度与市场规模。 因为环境与教育关系,台湾室内设计的认知已趋向内化的深度设计与精神层面的追求,台湾业主普遍不认为复杂奢华的设计才能体现品味,反而是线条简单、空间感舒适才是他们的选择,往往反映在空间上不是显著的华丽感,而是开阔的格局、舒适的动线、适合自身使用的实用性、质感的多选材料运用。相对中国目前的主流认知,大部分还是停留在直觉的古典、华丽装饰的设计来体现自身价值。 就材料应用上,近年台湾流行自然材料,有些项目透过实验性手法将建筑材料如清水模、铁铝板等使用在室内,但对许多内地业主来说,可能觉得这是毛胚屋,或是没有花钱值得的感觉,这还是两地价值观的差异性。 当然我说的是一个普罗价值问题,依照中国发展潜力与国际地位,优秀的项目与好的机会仍旧相当多,尤其新生代本土设计师与争相来中国发展的国外设计师(事务所)相互崭露头角之下,更有机会激荡出令人惊艳与欣赏的作品。 这也是我要提到的市场规模的议题。一般台湾设计公司约在20人左右,设计人才比较属于“单兵独斗”,设计选材报价监理甚至到软装都可以独立完成,从设计到竣工,可以做的深入且完整度高。但面对大型项目,投入的人力成本相对就高,造成市场切分断层,很多小而精的项目,巨型项目就显的少,加上人力市场不稳定,成熟的设计师大多会选择独立出来又去做小而精的项目。 相较内地的“军团式”作战,一间事务所都是百人规模,分工清晰,项目规模可大可小,延展度高,加上设计与工程的执行速度快,练兵效率高。 总的来说,台湾属于慢热型,温火敦煮,注重琢磨每个内在细节;内地属于快热型,大火快炒,一次端出不同艳丽菜色。 -台北 X宅 - ·最开始涉足内地市场时,您觉得自己碰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有遇到什么阻力或者不适应的地方吗? 如上述,我在台湾从设计、选材、报价、监理、到软装都可以独立完成,但这里的因为工作模式、时间成本、交通成本等综合因素,一人独自作业施行困难,必须拆分出来,如何纵向横向去衔接这几个工作内容,确保最后成品是在预想的设计效果内,凸显出设计管理的格外重要。 ·不知何时开始,现代空间设计的一部分群体开始注重表象的风格语汇,衍生出过于标签化的风格设计,您是如何看待“标签化”这一词语呢?标签化其实还是回归到普遍市场认知,在整体市场认知未成熟阶段,标签化是对空间风格最直观的定义,但刻板的标签化只会局限设计的延展度。 空间风格是依循生活态度衍生出来的美学,去风格化是一个发展趋势,没有必要给空间贴上风格标签,因为在设计过程中,依循合理舒适,符合空间调性,自然会有自成一格的风格生成。 -台北 Y宅 - ·关于您提到的,“并不认同室内装修仅仅是在原建构上覆盖一层吸引眼球的华丽外衣,而是提供使用者体验的舒适感,情感的归属感,”对于如何更好地为使用者提供舒适感和归属感,您有什么心得体会呢,在做项目的时候,您会着重考虑哪些因素呢?提高人在空间中的舒适度与愉悦感,是设计师可以为人带来的心灵礼物。 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尊重业主,帮业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尊重自己,坚持设计理念,不随波逐流尊重人与空間的相容性 ·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对于如何挖掘以及较为准确把握到用户的需求,您有什么经验可以与我们分享一下?记得如恩设计的胡如珊说过这么一段话:一些客户不了解我们是做什么的就来找如恩,或者误解我们所做的事,这些都是最难去处理的情况,就像乱点了鸳鸯谱。客户往往想要我们无法给予或不想给予的东西,又或许是他们根本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不甘心去信任我们能给予他们所想要的。 这是设计师最怕遇到也是最为难的状况。 因此沟通很重要,业主付予的设计师设计费时,等于是在缴学费,设计师有义务把美学艺术涵养各方面专业知识教授给业主,相对的设计师也是在反馈过程中去理解业主需求与为什么有这个需求。整个过程基本上都是互相尊重与学习,设计师的主观意识不一定适用每个业主,业主的个人需求也不见得合理,没有所谓精准把握,只有互相切合,互相推进才能共同完成一个美好的设计方案。 -品牌服饰 连锁店铺设计 陈设设计 - ·站在您的角度,您是如何评判一个项目是否成功呢,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空间设计是一个理性工作,透过设计师的逻辑判断与美学涵养去在解决/满足业主需求。 一个成功项目的满足条件:业主的需求设计师的手法呈现双方互相协商切磋,最终采纳的最佳结果 ·在设计选材中,您个人有比较偏爱或不喜欢的设计材料吗? 偏爱自然有触感有温度的材料,例如石材、铁、木; 不喜欢装饰性强花俏的材料,例如大金大银,无意义图案的装饰板。 -北京 东尚E园办公室 - ·十余年的空间设计经验,您对于这个行业有什么期望呢? 由一个长期生活在台湾的设计师来看中国设计市场的期望,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设计教育的推广,中国不缺好设计产品与好设计师,但缺的是民众对设计美学的普遍感知,而要民众要接受设计教育,最简单的就是要落实深入生活的细节。 台湾的设计教育做得很透彻,民众身上穿的可能是小众设计品牌衣服,到便利店买咖啡用的是聂永贞设计的纸杯,逛书店有陈瑞宪设计的诚品风格商场,书架上的书是沈志弘设计的书面,到处有文创市集、文艺沙龙,甚至可以想像吗?台湾最敏感的政党宣传广告也请设计师作文案与排版设计! 在这样环境下,回头说说空间设计这块。 在台湾设计的大小事,业主很愿意花时间研究也很懂,跟与业主沟通过程,业主会把他想像的参考资料找好给设计师,甚至有的业主可以直接用施工图进行讨论,材料市场价格的透明也让业主大致了解期望预算。 如此省下的是:沟通成本,效果图制作成本,来回材料选择成本。 而这些都可以反馈到:设计师有时间做更深入的设计,更精准的使用有质量或实验性的材料。 上述现象在中国,在我观察,这一两年有快速且正向的进展变化,美学经济在接下来10年对中国肯定是一块大市场,如果问我对于这个行业(空间设计)的期望,我倒希望是全环境的设计美学教育能渗透在民众生活,让民众有机会多欣赏多看,学习接受各种的设计差异,不要像中国许多昙花一现的商业模式,有力度但欠缺长久的深度,而是扎实的深入推广,因为在全环境的设计教育提升后,反映出来的将是是生活深度与文化涵养。 -北京 托沙理发廊 - 关于团队 ·和我们聊聊团队的一些情况吧。目前与CDS几个成员以项目合作方式进行。 ·您认为理想状态的团队是什么样的,现在的团队达到了吗?面对市场快速变化,设计公司已经已经不能像传统设计公司那样只专注单一业务或单一专长,我理想的团对至少必须包含:空间/ 平面/ 策划,三个单位。 特别提一下RemKoolhass这位建筑狂人,他的OMA事务所举世闻名就不用说(帝都的大裤衩就他脱下的),承接的项目务包括都市、建筑、室内、甚至产品、服装,另外还成立有一个AMO事务所,AMO确切来说不算设计单位,它是OMA的一个研究机构,从事市场调研、数据分析与建筑理论的研究,在Koolhass的建筑提案中,都可以发现庞大数据分析与言之有物的调研结果。 当今的空间设计项目,所涵括的考量范畴已经超过设计本身,我觉得理想团队必须是能够综观的、跨界的整合,将来才有发展空间。 -烙钼钢管车 车体开发 外观设计 目录设计 - ·您在挑选成员的时候,比较注重他们身上的哪些方面呢?热诚,室内设计是需要热诚的工作,没热诚如同没灵魂的设计师;逻辑,室内设计是理性工作,还是需要组织能力才行;人品,室内设计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与同事与业主与厂商,好的人品大于好的人际;美学涵养,室内设计是关于美的工作,美学涵养有助于拓展自身的设计能力。 -儿童自行车 车体开发 外观设计- 关于生活 ·闲暇时分,喜欢做些什么事情放松自己呢?音乐- 没音乐会死,都是一些非主流音乐,音乐能让我自来嗨;Live house / 音乐节- 资深后摇乐迷,乐团现场演奏爆发的气氛有助增加我能量;电影- 绝对是设计师必修课;瞎拍- 喜欢观察喜欢乱拍;吃- 唯有美食不能辜负。 ·平时习惯通过什么渠道获取知识,充实自己?浏览网站- 许多设计类网站上都会报导最的设计事件,刊登最前沿的作品与评论,透过这些信息,可以了解到市场趋势;看杂志- 我是杂食主义,时装科学文化旅游设计杂志都看,主要内容信息是up to date的,优质的杂志文字内容值得玩味,内容排版也值得学习;逛大街- 好的设计通常就在身边,透过城市漫游去发现新的店铺设计,生活的细节,观察人的各种行为。 -BALLISTIC BIKE VI设计 - ·对于行业的新人,您有什么建议可以给到他们呢?热诚而谦卑,设计是高压工作,必须保持无比的热诚,才能构组出精彩的创意,保持谦卑的心才能体会表象后的精神所在。旅行,有机会给自己安排一个建筑行旅,我之前在西班牙葡萄牙待了近3个月,就看建筑,现场感受到的光影空气氛围,哪怕是触碰到一滴雨露在建筑材料上的感受,绝对是光看书上照片体验不到的,此外透过旅行,感受在地的历史、文化,有助内省转化构成设计的发想。多元接触,跳脱空间建筑相关领域,培养真正能激发热诚的爱好,运动也好、阅读也好,因为设计的维度绝对不只局限在专业领域里,多元化思考,扩展认知体系,设计才能延展开来。 ·最后,请为我们推荐一些电影和书籍吧。电影 人在空间中的体验如同电影里的叙事主体,随着剧情有不同的体悟,设计师应该多观察研究电影,汲取灵感,我推荐几个导演。David Cronenberg / David Lynch- 探讨感官社会的边缘性格,挖掘人类精神的黑洞,运用另类手法探讨社会现象、存在主义的价值,有助开脑洞(笑);Peter Greenaway / Wes Anderson - 善用色彩与构图表现出人性、情绪、哲学与艺术,因为色彩在空间中就有着张力与暗喻的效果;金基德/ 洪尚秀/ 黑泽明- 光影与空间,日韩导演对蝉意的诠释值得学习;侯孝贤/ 杨德昌/ 许鞍华- 了解台湾都市化过程与香港殖民色彩文化的代表,都市发展对人感情的冲击。 书籍 我推荐一些拉丁语系的作家,他们的文字在拉丁文学魔幻写实的本质下,都探讨著城邦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寻求身份认同,字里行间充满隐喻性与空间感。读这些文本有助于空间设计过程中发散思维的拓展。博尔赫斯Borges乔赛.萨拉马戈Jose Saramago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 -电影场景设计 - 扫描/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CDS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