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酒包装设计公司_品牌背后的产业规划者
“大街小巷的沿街商铺的招牌已经得到了统一更新,整齐划一的材质和时尚现代的设计,使这些招牌成为沿街一道风景。”——引自不能说的某通稿文案 你发现了吗?你家楼下的街道商铺招牌都统一吗?你觉得美吗?如果你觉得美,那……还是不要往下看了…………………………因为小9觉得丑炸了,乡土气息浓重,花了几百万的VI也就是几百块的效果,每条街都像被强行整容,还是属于整容失败的那款。 - 某位热心网友灵魂发问: “统一招牌,城市就文明了吗?” 文明是个啥暂按不提。先来细数招牌不统一的条条罪责:制作材料杂乱、色彩反差较大,大小、规格参差不齐、杂乱无章、有碍观瞻、老化严重、破损整改不及时、安全隐患多、含各种联系信息、视觉污染等等。 所以现在要做到“一店一牌、上下一线、左右相接、厚度一致、材料高档、颜色协调、亮化配套、坚固牢靠”,打造精品街道,统一招牌风格,让N条街齐步走。 难道这真是没有统一招牌的罪过吗? -1970年代拉斯維加斯的霓虹招牌 -香港街头招牌 -欧洲街头招牌 - 这种“杂乱”很好看啊。 但良心说,内地招牌是该进化了…… 招牌是品牌的直接载体,古代的商家不仅选材精细,描金绘银,还不惜重金请名人大家题写牌匾,以展现商铺的品位与分量。现在啊,香港的街头霓虹招牌也在逐渐消失,内地招牌热衷于“西红柿炒蛋”,字要越大越好,留白尽量最少,从小饭店到大商场都可以抒写一部“红与黄”。连制作招牌的材料都很廉价,一般的街头十家店铺八家招牌都是喷绘,亚克力、不锈钢、艺术玻璃不存在的。 - 的确是要管理,但不能矫枉过正。 日本看似“杂乱”,实际上对招牌的尺寸、位置和色彩都规定得极细。户外广告牌管理最严格的京都,麦当劳等外国企业也必须依照当地规范,把原本鲜艳的红色调暗。 -日本街头招牌 - 需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拒绝一刀切的豪放统治。 最初在台湾,也没有招牌设计这个概念,店家觉得只要“制作”就好。但比完日本的街头招牌后,许多设计师也在想办法改进,跟咱们一刀切的豪放风格不同。据《好奇心日报》的某次采访中,台湾设计师周育如曾提出过一个构想:“以台北为主,划分出了六种类型区域:历史门户型、历史周边发展型、现代都会商业型、复合生活型和历史街区型。根据不同区域的建筑特色与功能性,制定规则:对招牌的设计风格、色彩搭配与材质选择建议,比如在整体风格稳重且古典的历史门户型区域,招牌的设计需考量周边的历史建筑物不能有闪烁式的照明,色彩应配合环境的基调采用中低彩度配色、减少冷色等。”就是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不然花了大价钱弄个VI,却淹没在克隆街头,又有何意义?-台湾街头招牌台湾水越设计 台湾窍门设计事务所-小草作 台湾设计师萧永明 天晴設計事務所设计 (此段题图来自 kissesforthemissus,文内图来自 cityyeast ) 2016年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就举行“台北街角遇见设计”,今年将小招牌制造所深入台北市传统庶民场域,在传统市场洒下设计创意的种子。设计师们认为市场招牌不只要具有美感,还要能与周边环境融合并能代表店家特色。 -台湾菜市场聂永真设计 冯宇设计 林韦达设计 “要知某城市有多繁荣富庶,且看她入夜后有多光亮。” 9号观察走访各地设计师,他们都在说民众对设计的认知在提高,客户对设计的接受度也在逐渐放宽,无论是在哪一个载体呈现,大家共同追求美观实用的设计。虽然各个城市经济状况各不相同,有的统一的好,有的统一的并不妙,就连我们的大城市也统一招牌打造精品街区。继平地高楼起之后,怕是怕,到了哪个城市都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反正每个城市都长得都一样。反正都要统一招牌,弄什么设计呢?反正大家都一样。 最怕的是好不容易提高设计认识,却又要倒退;最怕这会不会是对创造力的一种遏制、对个性的一种扼杀;最怕一片静寂之声,全是沉默。难道没有其他的方式了吗?大家觉得呢? 想起几日前颁布的《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引发各种争议, 不过在26条禁令控制下,A站、B站资源告急,硬盘涨价在前, 小9还是先赶紧为后人多下载点资源吧。 (以上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