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酒包装设计公司_盒畔满足企业一切需求
【一人一说汇】他们尝过的盐:最初的故事 【最初的故事】 您是如何进入设计行业的? 世间有那么多盐, 第一次尝试的缘由各不相同,尝过的滋味也各有所获。 正如世间也有那么多条路, 在人生的重要关口,究竟是怎样奇妙的引力, 吸引着脚步踏上“设计”的奇幻旅程, 是多年难以割舍的绘画情结? 是设计的创意冲击?是一本书、是一个人、还是一句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开始,每个人都有关于第一口“盐”,最初的故事。 · 长辈无意中撒下的小火苗 · 尚晓晨 有时候机缘比选择要重要 05年入学,我大学的专业是我老爹给报的。当初都不知道这行是个什么出路,竟然一走就快10年了,全凭着懵懵懂懂的一点热爱。也看着一路好多人都转了行当,有的时候机缘比选择要重要。 焦辰 表达自己的想法 开始接触美术时,大多是长辈的牵引,培养一个好的兴趣,养成一个好的性格。起初对设计的认识也基本来自杂志、外版画册上,觉得是很酷的表达和传递方式,于是自然地开始学习西方绘画、学习对事物的认知以及用一些设计手段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尚晓晨 焦辰 · 书与动画片与影视剧……引发的好奇风波 · 王川 一本设计作品集的威力 高中时期,一心想把人物头像画得更生动的我,买了一本书《2004靳埭强设计奖作品集》,对我影响很大,让我最初了解什么是设计、包装、海报、书籍装帧等。后来在绘画与设计之间进行多次尝试,2006年最后考了吉林大学艺术设计系并入学。 韩晖 上帝在给脑袋凿洞 我的艺术启蒙是源自一个小小的好奇心:“动画片到底是怎么搞出来的?”充满幻想的画面,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仿佛所有梦想在里面都可以成真,绝了!简直就是上帝给人的脑袋上凿了一个洞,心跳声带动脑浆幻化出无限美丽的新世界!(这个比喻有点夸张)从那个时候起就算是埋下了一颗热爱艺术的种子。 田宇 对未知的渴求 自小我就对科幻、飞碟、太空船、时空穿越等神秘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小学开始,我就要求父亲帮我定《兵器知识》杂志,初中变成《飞碟探索》,到高中漫画杂志走进我的生活。“始作俑者”应该是我意识底层对未知的渴求,可以天马行空、可以无拘无束,并享受因此而带来的情感体验和自我改变。 郑雷 Logo设计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切确地说是迷上Logo设计。2001年我的朋友送了3本台湾林磐耸编辑的《CIS /企业识别系统》,分析的是日本人和美国人的大公司怎么导入CI系统。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竟然可以通过公司&品牌视觉形象的规划和导入,重整企业的战略方向,让其发展更上一个台阶,而这场革新,首先是通过Logo的Redesign。 张超 难得有情人 这得感谢我的父母从小培养了我绘画的兴趣,走上设计这条路源于一部在我初中时热播的电视剧——《难得有情人》,第一次让我知道了广告人和设计师这个职业,之后我就很憧憬这份可以发挥兴趣爱好的职业。 吴涤 憧憬、努力 我是家长眼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类型的孩子,泛泛地学习过很多兴趣,音乐、绘画、体育运动都对我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而后,在一部电影中看到了一个画家在画布上挥笔,就产生了无限憧憬。 但坦白而言,最初对设计其实是没有认知的,只是喜爱画画,通过绘画考入了设计院校。真正接触设计是在大学,之后才发现自己很喜爱这份专业。 米士杰 太棒了、好看、非常酷 高中时偶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田中一光先生的设计,当时还搞不清楚图形设计、视觉设计、现代艺术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只是觉得太棒了、非常酷,就幻想自己有一天也可以从事这项工作该是很有趣的,于是几年后只身去日本学了视觉传达的硕士课程。 王川 韩晖 田宇 郑雷 张超 吴涤 米士杰 · 人生嘛,就是兜兜转转 · 仇寅 知天命之年的转变 为了了解并从事字体设计,我为此付出过不懈的努力。从2002年得知方正有一个专业的字体设计大赛开始到2009年,我利用业余时间设计了50几款字体参赛方案,陆续获得了评审委员奖、优秀奖、三等奖、一等奖。长期的书法练习和字体大赛的参赛经历,使得自己对把握汉字之形神关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基础。于是在知天命之年我加入了方正字体开发团队,转到这份令自己乐此不疲的职业,是十分庆幸的。 房靖钧 从那一刻起就要做自己 25岁之前,基本上是按着长辈的思路度过可以一眼万年的安稳生活,比如读书、稳定的工作等等(哈哈)。可突然发现认知和工作不太匹配,从那一刻起就决定做自己,用我最擅长的方式(设计)去开始一种新的生活,然后我和我的合伙人一起做了一个餐厅,我负责品牌的建设及设计部分。 赵宝伟 所有的经历都是珍贵的 我第一份工作是做一本空间设计类的杂志《Id+c》的美术编辑,日常工作就是为这本杂志设计版面、按照版面的尺寸扫描电分杂志中的图片、每个月会在固定的时间去印刷厂跟单。一做就是六年,也让我对纸张中的字里行间有了很多的理解,同时空间设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对平面设计的理解。 赵江红 因理想的茫然而踏入设计 说来话长,毕业后进入部队当兵,九八年从特种兵部队转业到公安部,职业军人是我的理想。可当理想变质之后迷茫而又困惑,有脚却不知道路在何方?一次偶然的机会和大学老师聊天就决定一起创业做个广告公司,两年后进入国安广告做平面设计,就这样转回到所学专业。 黄渊杰 愉快地坚持著理想 从小爱画画涂鸦,大学选填专业学系时就以设计艺术类为目标,其实当时志愿顺序是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再来才是建筑/空间设计(苦笑)。后来学习阶段才逐渐发现建筑/空间的魅力,中间一路跨界到自行车业,电影美术,再回到空间设计,一路上愉快地坚持著理想。 剑辰 非常自然的过程 或许与在日本有一段成长时间的经历有关,初中时在京都见到的“祇園祭”令我很受触动。第一次看到活的文化,活的历史可以怎样通过设计、通过仪式、通过一代一代的人传承下去。大学时尝试过很多其他工作,最后还是回到了初心,从本科传播学转向设计,也像是一个冥冥中的决定,没想过太多未来。 仇寅 房靖钧 赵宝伟 赵江红 黄渊杰 剑辰 · 单纯地以为好找工作 · 李风体 徘徊中两难 从小对画画感兴趣。高考的时候,模模糊糊地知道学设计比较好找工作,没敢学纯艺术。可还是太喜欢艺术,大二本想转专业,在院长门前徘徊了半天,也没敢敲门。所以,至今还在做设计,是因为自己的怯懦。如果胆子够大,今天的我应该在追求电影艺术的道路上。 刘德斌 饿不死手艺人 我是无意间失足进来的,哈哈。当年第一志愿是工商管理,梦想自己能叱咤企业界,但第一志愿没被录取,最后被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校招纳麾下。其实当时所有亲戚还反对说:“广告设计专业读出来没用,路边卖狗皮膏药也是广告”,只有我父亲很淡定地说:“那也算是个技术活,俗话说——饿不死手艺人”,然后开始设计初级阶段的学习。 钟辉 考学的策略 主要是考学的策略。当时非常崇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但竞争异常激烈,每个系全国招生才20名左右。最热门的是装潢和环艺专业,工业设计系的竞争要稍微好一些,考上这个学校是我当时最主要的考量目标。再有,我儿时喜欢做点小买卖,例如卖个冰棍什么的,所以无形中就在内心种下了一颗想搞工厂的种子。正好满足了上述的两种情况,于是铁了心要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 李群高 趋利避害 科班学的就是这个。上学选择专业肯定是阴差阳错,有喜好也有机缘。至于进入社会最终选择这条道路,身不由己嘛,人也是趋利避害的动物,觉得在自己有基础的行业有发展,自然会做出优先选择。 张永凯 责任与义务 为了生存吧,最初一直想成为艺术家以绘画为生,由于家庭条件不太好选择了工艺美术。上学时勤工俭学几乎没花家里钱还攒了一笔可观的收入,毕业后又分配到广告公司从事广告设计。当时的理想是抓紧赚钱,97年成立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客户越来越多,责任和义务就成了一直走下去的理由。已经20年了,自信并快乐地做设计是我现在的状态。 宋晓蕾 机缘巧合 进设计圈儿算是机缘巧合,当初以为只是赚钱的一份工作。但当我加入华狮时,才真正体会到设计的乐趣,一个小的想法通过画面来实现出来。初做设计师时是美工思维,把画面做美就好;逐渐转变为设计师思维,让设计更有创意;但在做项目管理和公司管理时,需要的是品牌思维和营销思维。思维的高度,让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相同。 李风体 刘德斌 钟辉 李群高 张永凯 宋晓蕾 · 感谢他 · 丁文相 他是我设计圈的贵人 虽然大学四年学得很认真,依旧觉得自己像是设计的门外汉。直到工作了两年后的一天,公司来了一个新同事(今天我的合作伙伴郑中)。和他一起共事、一起做比赛中,让我对设计有了新的理解,也正是在这期间我的设计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对我而言,带我踏入设计圈的贵人是郑中。 杨霖森 被设计作品震撼 上大学那会儿学校还没有设计专业,我就修了工艺美术,班主任很年轻思维也活跃,弄来了经费动员全班组建起一间“电脑设计”教研室。代课老师都是从外面设计公司请来的有经验的设计师,使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设计讯息。后来大学毕业时,我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离开学校,主动放弃了分配工作的机会。 彭勇 天赋、努力、信心 我最初是学计算机专业。后来偶然一次帮朋友做图,第一次提交方案他很满意,还夸口说我很有天赋,还大方付了设计费。当时没想到设计还能挣钱,更加增强了我的信心,因此很受鼓舞决心要做好设计。 在12年前,设计还算是个新鲜职业,互联网刚开始普及,一上网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很大,所以一个星期后决定来北京。刚来北京的前几年,走了很多弯路。但通过自身努力,能力、经验、各方面都在逐渐提升,慢慢对自己产生信心,最后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留在北京。 丁文相 杨霖森 彭勇 · 因为热爱 · 郑志强 对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设计专业毕业,前几年做过服务生、商场美工、企业策划、设计师;08年开始创业几年后拆分,2011年和搭档何国杰先生创立UM互与设计。个人认为怎样进入设计行业并不重要,最主要是喜欢这个行业,在对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遵从自己的内心,坚持痛并快乐着。 刘欢 工作的方式,生活的朋友 1996-2004期间一直都热衷于品牌文化和设计的探索及研究,尤其2000年便开始做围绕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兼职工作。2004年时值大四,已有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围绕CI/VI展开服务。毕业后即定居北京,后以策划工作为主,但一直在变化着与设计打交道的方式。对我而言,设计是工作的方式,是生活的朋友。 张岩 行业好感的选择 做“设计”是因为对这个行业的好感。其实那时也不懂设计,仗着学习绘画的造型能力,进入了设计公司。我一直有教师的情结,也准备做一些相应的工作,哪怕是教一些小朋友。 王强 仅仅因为喜欢 选择仅仅是因为自己喜欢。 小的时候我就喜欢与“美”有关的东西,美的图片,美的文字,美的音乐…后来发现自己很喜欢与设计有关的事物,就顺理成章的选择了设计这个行业,从此,就走上了一条没日没夜干设计的“不归路”。 郑志强 刘欢 张岩 王强 只有热爱才足以点燃热情, 只有热爱才能坚持在路上。 你呢? 准备迈入或正在这条路上的你, 足够热爱吗? 这一口设计的盐,你尝过了吗?滋味如何呢? 扫描/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CDS微信公众号